作文載體話題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通用10篇)作文

本文已影響 6.37W人 

篇一: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通用10篇)

2022年4月21日,義務教育新課標修訂完畢正式頒佈,各學科立足核心素養,對教育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中數學學科新課標提倡用數學的眼光、思維與語言來拓展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顯然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又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點。小學階段作爲教育的初級階段,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是系統學習數學知識的萌芽時期,作爲一線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落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真正意義上做到“提質增效”。

一、核心素養在低年級的表現:

1、經歷簡單的數的抽象過程,認識萬以內的數,能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運算,形成初步的數感、符號意識和運算能力。能辨認簡單的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體驗物體長度的測量過程,認識常見的長度單位,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間觀念。經歷簡單的分類過程,能根據給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形成初步的數據意識。在主題活動中認識貨幣單位、時間單位和基本方向,嘗試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形成初步的量感和應用意識。

2、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嘗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形成初步的幾何直觀和應用意識。

3、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他人幫助下,嘗試克服困難,感受數學活動中的成功。瞭解數學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有密切聯繫,感受數學美。能傾聽他人的意見,嘗試對他人的想法提出建議。

4、在一年級第一學期的入學適應期,利用生活經驗和幼兒園相關活動經驗,通過具體形象、生動活潑的活動方式學習簡單的數學內容。這期間的主要目標包括:認識20以內的數,會20以內數的加減法(不含退位減法);能辨認物體和簡單圖形的形狀,會簡單的分類;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並樹立信心。

正如史寧中教授所指出的:“數學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一個人學習數學之後,即便這個人未來從事的工作和數學無關,也應當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核心素養在低年級學段主要表現爲形成初步的數感、符號意識和運算能力;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間觀念、數據意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形成初步的應用意識。教師合理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有利於引導孩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發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其次,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有利於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培養探究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從小學低年級開始滲透核心素養,有利於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信息交流的數學素質。這些核心素質的培養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成長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培養低年級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

(一)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數感生活化。

數感,是指一個人對數學思維敏感度,包括對數與運算的一般理解和判斷。數感是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幫助低年級學生建立數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低年級的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對待數學書本上的文字子和圖片不能獨立獲取數學信息,因此數感的培養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充分利用好身邊的數學素材,努力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自己試着去感知、去發現數學就在身邊。在參與與探索中,主動地感受到運用數學知識可以解釋現實中的數學現象,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並體會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從而建立起數與運算的認知結構。

例如:在教學1000以內數的認識時,創設生活情境,先出示我們班級的合照,說出班級人數,請你們想一想是怎麼數數的?一個一個的數,一十一十的數,讓學生感受身邊的人數,接下來出示學校大課間的全校學生的站位圖,先讓學生估一估有多少學生,通過估一估,讓學生感受數的多少,在估數的過程中,讓學生說一說自己估數的想法,最後引出比一百更大的數千以內數的認識。通過以上豐富的觀察、操作活動讓學生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數,認識千以內的數,從抽象的數中再回到實踐中去,通過擺學具進一步體會數的含義,使學生逐步形成數的概念,誘發數感。這樣從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真實的感受1千以內的數。

又比如在千以內數的認識練習中,出示兩包A4白紙,一包500張,兩包1千張,又出示10張100元的人民幣也是1千元,請同學們仔細思考爲什麼同樣是1千,它們的厚度不一樣呢?這樣直觀的展示,讓學生產生認知衝突,從而加強對計算單位“千”的直觀理解。

(二)在動手實踐操作中,讓量感深化。

量感就是視覺或觸覺對各種物體的規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覺,對物體的大小、多少、長短、粗細、方圓、厚薄、輕重、快慢、鬆緊等量態的感性認識。量感培養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量感是小學數學中的重要教學內容,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估算能力以及敏捷的思維,並且還可以提高學生感知事物的能力。培養低年級學生的量感要依託學生熟悉的物體,引導學生通過自身各種器官、周圍熟悉的環境感知某種量,從獲取的感性認識,再經歷自身的動手操作、靈活運用獲取親身的體驗,達到對量進行建模,逐步形成量感。

例如,在學習《克與千克》這一課時,我們可以通過開展課堂實踐活動來進行教學,課前我就要同學們根據我設計的學習單,在生活中找一找質量是“克”“千克”的物品,在實際生活中感知不同質量的物品,感知身邊事物的質量。課堂上我開展了“估一估、稱一稱、掂一掂、說一說”的操作活動,並準備了相關的物品,包括黃豆、蘋果、大米、天平、電子稱等等。讓同學們分成10個學習小組,並下發學習單,先讓學生用黃豆估一估1克有多少粒黃豆,然後用天平稱一稱1克的黃豆,最後然學生掂一掂1克的黃豆,建立起對“一克”質量的具體感知。認識“千克”時,先估算“幾個這樣的蘋果大約重一千克”,我讓學生利用電子稱稱了下自己帶來的蘋果的質量,大的蘋果4個重1千克,小的6個重1千克,讓學生實際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說一說身邊比較重的物品的質量是多少千克,聯繫生活實際建立起“1千克”的概念。在稱一稱之前讓學生估一估,再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身操作,親身感悟物體的重量,這樣會不斷提升學生的估測能力,幫助學生逐步建立量感。

(三)構建問題引領式課堂,落實核心素養。

每一節課都是由無數個問題串聯而成的,我們要轉變教學方式不僅要“以學定教”,更要“以問促學”設計課堂有效的課堂問題,引導學生向更深層次思考。教師一方面在課堂提問中要構建清晰合理的語言,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完整表達,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數學語感。另一方面設計問題的內容要具有明確指向性,要能夠引導學生有效的思考與探究活動,讓學生自身思維活動能夠得到發散與提升。

以“有餘數除法”一課爲例,先讓學生自主用一堆小棒擺一擺正方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在黑板板書擺的過程,小棒根數8根,擺了2個正方形,正好分完,沒有剩餘,9根小棒擺了2個正方形,還剩1根,以此類推用10根、11根、12根小棒的擺法,教師提問“根據剛剛擺小棒的過程能將算式怎麼分類?”讓學生根據分的結果按照“正好分完沒有剩餘”和“正好分完有剩餘”分成兩類,從而引出有餘數的除法。有一個學生回答是:“按照被除數是一位數和兩位數進行分類”,很顯然,學生的回答與我的預期並不相符,我繼續引導提問:“請你們觀察分完後結果有什麼不同?”這時學生髮現了一種平均分後有剩餘,另一種是平均分後沒有剩餘,這樣讓學生明確區分平均分後的兩種結果,突出有餘數的除法。所以把在課堂中提問要明確指向:“要根據分結果分類?”這樣學生就會往“剩餘與沒有剩餘”的方向思考。課堂有效提問能引導學生思考,繼續追問可以讓學生完善回答,從而發散學生思維。

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是教師需要明確的方向,我們作爲教師更應該抓住關鍵期,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採用生活化和遊戲化的教學方式,注重有效的課堂題問,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發散與提升,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表達的綜合能力,全面提升其核心素養。

篇二: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數形結合是探索數學新知識的重要方法之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也提出了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理解數學知識,原因在於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空間能力以及邏輯推理能力等都較弱,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對抽象的數學概念、公式、圖形、計算方法等進行理解,尤其是對於新課標提出的“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更是有難度。

“數形結合”就是把抽象的數學語言、數量關係與直觀的幾何圖形、位置關係結合起來,通過“以形助數”或“以數解形”即通過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合,可以使複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從而實現優化解題途徑的目的。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將數形結合思想運用到概念教學中的一些思考。

一、小學數學概念教學與數形結合

小學數學概念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概念在各個階段的呈現方式也就不同。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概念一般是以圖畫式呈現,隨着理解能力提高,數學概念逐漸以描述式的方式呈現,再到中高年級定義式逐漸取代圖畫式和描述式。

②小學教育階段數學概念很抽象抽象的,需要藉助直觀具體的事物進行直觀教學,在學生所熟知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學習數學概念。

③小學生的認知發展和思維發展有階段性,數概念通常會分階段地滲透到各個知識點中。

我們在概念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不注重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過程。傳統教育過分重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發生過程,導致部分教師在進行數學概念教學時“偷懶”,出現讓學生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地現象。沒有真正理解的記憶很快就會忘記,而且當題目難度係數增大時,由於對概念的不理解思維被固定,也很難再正確地解決問題。

數學概念教學內容的孤立。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往往會因爲教學進度、一節課的時長以及學生的接受程度等,而將數學概念內容和與其相關的知識點分成兩節課來上,這樣就使得數學概念與其他相關知識脫離開來。這樣的教學方式的弊端在於知識比較分散,不能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歸納數學概念時一帶而過。數學概念的抽象性原本就不利於學生理解接受,因此教師對數學概念的不斷重複有利於強化學生對概念的記憶和理解。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爲了節約時間或者說對數學概念教學的忽視,在總結歸納數學概念是一帶而過,沒有留給學生一定的消化時間,導致對概念理解不透徹,在後續的學習中跟不上節奏,影響教學進程和教學效果。

二、數形結合在概念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概念教學的過程包括引入概念、理解建立概念,靈活運用概念即概念的鞏固這三個步驟,這幾個步驟都可以應用到數形結合。

1、利用數形結合法直觀形象地引入概念

恰當地引入概念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直接影響着學生對新概念的學習。因此在引入概念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概念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所熟悉的生活事物聯繫起來,將抽象的概念知識轉化成直觀形象的事物來引入概念。

《小數的意義》教學片段教學中,教師就藉助數軸這個直觀形象的事物,把抽象的小數概念形象化,幫助學生理解0。1分米以及理解小數的意義,讓學生明白一位小數就是由幾個0。1組成的。

2、利用數形結合法準確清晰地建立概念

在概念教學過程中,初步瞭解概念之後,就要對這一概念通過語言符號給出明確的定義,繼而教師需要提供變式材料幫助學生深化概念的內涵。即“所提供的材料不斷地變換呈現方式,改變非本質屬性,使本質屬性“恆在”,藉此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準確形成概念”。

在《負數的認識》教學片段中,教師先借助溫度計引出“負數”這一概念,再由溫度計抽象出數軸模型,從而引導學生繼續探究負數的性質和特點,深化負數概念的內涵。藉助數軸將負數與正數進行類比學習,使學生明確負數概念的外延,負數也有負整數、負分數和負小數,幫助學生對負數概念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從而準確清晰地建立負數概念。

3、利用數形結合法深入鞏固應用概念

數學概念的學習不僅僅是理解、建立概念的過程,還需要進一步的加深理解,將其靈活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在學生理解、建立概念之後,教師應該及時開展應用教學,通過課堂練習引導學生將概念運用到具體情境當中,以此幫助學生鞏固概念,形成概念體系。

在《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練習課教案,教師將直觀形象的生活物體如筆記本、文具盒、課本等與抽象的數據聯繫起來,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根據題目所給出的長寬高數據,會進行想象是哪一種長方體物體,繼而判斷選擇出相應的物體,在概念應用的過程中加深了對長方體和正方體概念的理解。數形結合法以數化形的運用有利於強化對概念的理解,培養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篇三: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通過新課標的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新教材的編排意圖有了更全新的認識,知道了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一、通過學習,使我進一步理解了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

二、通過學習,使我瞭解了新課程下數學教學的特點,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不再是以教師爲主體的單邊的教學活動,而是師生雙向交流,交往互動,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的過程;是學生圍繞着教師設計的課堂這條主線,思維高速運轉,不斷髮展,不斷成熟的過程。

三、通過學習,使我更加認識到課堂教學要建立合理的科學評價體系,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的變化,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通過學習,使我更加認識到數學教學要關注個體差異,促使人人發展。

五、通過學習,使我認識到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

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能堅持利用新課程的理念來指導課堂教學,善於運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方式和教學手段,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要堅定新課程的理念,堅持實施新課標,確立“以人爲本”的思想,認真上好每一節課,使得我的每一個學生在每一節數學課都能有所收穫儘可能多地爲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得到不斷加強,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創新能力就一定會得到全面的提高與發展。

篇四: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總目標中明確提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逐步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這也體現了課程目標以核心素養爲導向,進一步強調數學課程要滿足學生適應終身發展的需要。數學核心素養是通過數學活動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正確價值觀、良好的思維品質與關鍵能力。“三會”既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學習逐步形成的核心素養,也是進一步在高中、大學,甚至走向社會不斷適用和提升的綜合能力。

今年7月份,我參加了“和美課堂”2022年新課標“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提質增效、建構深度學習”在線教學觀摩研討會,有幸聆聽了專家名師們的示範課以及他們對新課標的深度解讀,就像享受一場精神盛宴。靈動的課堂,精彩的預設與生成,深入的思考,潛移默化的能力培養……一堂堂精彩的課都完美地呈現了對新課標的詮釋,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俞正強老師執教的《百分數的認識》中的教學片斷來說說這堂課是如何聚焦“三會”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

會觀察——活明白

課堂一開始,俞老師就開門見山:“今天我們學習百分數,應該沒學過吧?(生答:沒學過)但是你肯定見到過,能寫一個你熟悉百分數嗎?”(指名學生上臺寫)找準學生的認知起點,學生雖然沒有學過,但是對百分數並非一無所知,那麼學生到底對百分數又知道了多少,不知道的又是什麼呢?那麼我們教師只需立足於學生已明白的地方來展開教學,而學生則需要有一雙善於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和發現現實世界,當教師提出寫一個自己熟悉的百分數時,學生一接收到這個信息時腦中就會馬上搜索:哪裏有百分數?學生就會積極思考生活中哪裏見過,善於觀察的孩子寫下“90%”這個百分數時,俞老師接着追問:“你爲什麼認爲它是百分數?”“因爲它有百分號”。“有百分號”這就是學生的認知起點,也是學生對百分數的初步感知,這只是百分數的外在表徵,他們對百分數的認識也就限於抽象感知的階段。

接着再問“你爲什麼對這個百分數這麼熟悉?”引導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俞老師從學生的原有生活經驗出發,經歷“活明白”的過程。(俞老師認爲:在小學階段,絕大部分數學知識都可以讓學生經歷“活明白、想明白、學明白”的過程。)活明白,是指在成長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明白的,也就是學生的認知起點。這些明白,本質上是關於數學的明白,我們習慣稱之爲“經驗”。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觀察經驗後,就會自然懂得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圍繞數學本質展開數學觀察,讓學生在觀察中抽象、在抽象中感知是培養學生數學家眼光,發展數學家素養的關鍵之處。

會思考——想明白

“學起于思,思起於疑”。上一個環節中學生知道百分數是分母爲100的分數,接下來俞老師提供了2個材料:①一根繩長米;②一根繩子是另一根繩子的;讓學生判斷“這兩個數是百分數嗎”?學生還真分不清,從學生疑難點入手,俞老師不愧是小數界的“智者”。就用這樣2個材料讓學生進行辯論,學生紛紛發表意見都認爲自己說得很有道理,他也不着急給出結論,而是引導學生回到前面百分數的意義,誰是誰的百分之幾,進一步明確百分數表達的是兩個量之間的一種關係,再回頭看剛纔的材料,學生恍然大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上面兩個材料中誰是真正的百分數。整個過程中,俞老師並沒有直接告知學生結論,而是通過在思辨中不斷地去僞存真、挖掘本質、由表及裏,促進學生深刻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嘗試讓學生自己得到結論”這也正是新課標中提到的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關注。俞老師課堂上說得最多的是“你感悟到了嗎?”用他的話說就是“心有所感,腦纔有所思”。我們老師都知道老師說得再多都不如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學生只有自己去想,去悟弄明白的道理這纔是真正的“想明白”。“想明白”是這個過程的關鍵,需要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思考,讓原本處於混沌狀態的“活明白”,漸漸變得清晰、理性,從而達到“學明白”的目的。這個過程促使學生積極地思考,讓學生的學習真正成爲思考的學習過程。“想明白”其實也是一種深層次的數學思考,既能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也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會表達——學明白

表達就是信息輸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還要引導學生嘗試用數學語言來表達,主動構建學生“自己的數學”。表達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樑。俞老師的課堂用自己獨特的教學魅力和風趣的語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他特別善於用語言啓發孩子們說,他的課堂是一個用幽默和智慧鼓勵孩子勇敢表達的課堂。比如在學生辯論時,他會“挑撥”孩子,“他的回答,你服氣嗎?”“你的熟悉是假惺惺的。”“還有比他說得更明白的嗎?”在鼓勵學生思考時,“你會表達嗎?”特別是他那經典的“你心有何感?”讓人忍俊不禁。俞老師這些語言點燃學生表達的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因此他的課堂上孩子們敢說、愛說。老師少說一點,學生表達的機會就會多一點,學生說得多了老師才能準確把握學生的“明白”程度。只有當學生能清晰地釐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後,才能對數學知識進行規範表達,這個過程也是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不斷修正得來的。從“活明白——想明白——學明白”這個過程中學生真正理解、感悟、內化數學知識,建構數學模型,這是深度學習的具體體現,過程中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數學核心素養。當然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長期發展的過程,還需要我們一線老師長期不懈地努力。

以上是我對俞老師教學中如何聚焦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一些淺薄看法。我說的遠不及俞老師課上得好,我對新課標的領悟也可能是一知半解,當然課堂教學也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傳授知識,啓迪智慧,是每一個教育人的夢想。讓我們一起懷揣教育夢想,追隨名師腳步,耕耘小數課堂,在探索與創新的道路上踔厲奮發,篤定不怠!

篇五: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2022年數學課程標準對於課程目標有了新的變化,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明確提出對核心素養的要求及對核心素養內涵的具體闡述。這是2022年數學課程標準相較於2011年版本的一個新變化,也是我們之前並沒有高度重視的一部分內容。那麼什麼是核心素養?在這裏我想用小小的篇幅與大家共同學習和體會。

核心素養是新時期新要求下對於培養學生全面終身發展而提出的新目標。它包含三個方面:(1)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2)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3)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三會”是在2011年數學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的“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和“四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加以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再結合新時代背景完善得出的一個新的課程目標的內容,它包含了了對於數學基本思想三個方面(抽象、推理、模型)的理解和運用,並對不同學段提出了不同的標準和要求,涵蓋數學能力的各個方面。讓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這次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

一、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科學。它包含研究內容的抽象、研究方式的抽象、研究過程的抽象。數學也是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我們可以從現實世界中發現數學規律並利用數學規律。人的本能中就擁有利用數學觀察世界的能力,一個孩童在很小的時候就可以感知物品的多少並能夠準確地進行物品多少的比較,這種能力是可以加以培養並利用的,這就是數學的眼光。2022數學課程標準提出:“通過數學的眼光,可以從現實世界的客觀現象中發現數量關係與空間形式,提出有意義的數學問題;能夠抽象出數學的研究對象及其屬性,形成概念、關係與結構;能夠理解自然現象背後的數學原理,感悟數學的審美價值;形成對數學的好奇心與想象力,主動參與數學探究活動,發展創新意識。”“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即數學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結合2011年數學課程標準的數學基本思想的理解,數學的眼光可以說是對於抽象能力的更廣泛解釋。數學的眼光不僅限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研究對象,而是對”提出數學問題”這一能力做出明確要求。而形成概念、關係和結構,理解數學原理,培養主動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則是對抽象能力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要求。

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的眼光表現爲數感、量感、符號意識、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小學階段要求主要培養符號意識、數感和量感、空間觀念、幾何直觀,初中主要培養抽象意識、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其中,量感是數學課程標準首次提出的新能力要求,特別值得我們關注。量感在新課程標準中解釋爲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即大小關係的直觀感知,並對理解度量的意義,掌握運用合適單位的能力,掌握度量的方法,會利用度量工具等方面能力提出了具體要求。很多國家的課程中,量感也是作爲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模塊存在的,新課程標準中把量感區分於數感單獨列出,強調了量感培養的重要性。它區別於數感,不僅是要培養抽象能力培養對數和數量關係的敏感性,而且還需要建立數學直觀,結合圖形與幾何的內容,建立起對長度、面積、體積、重量等抽象概念的直觀認識,培養對於單位這一重要工具的認識和正確的應用,我們在教學中也應該對量感有更深的理解和重視。

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數學思維是對現實世界理性的思考,對數學教育來說,培養數學思維至關重要。歷史長河中,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數學,人類通過數學認識世界,發現客觀規律,利用數學模型形成對世界的科學認知,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數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工具,它可以用來認識我們的世界。所以,數學思維是認識現實世界,思考現實世界的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我們需要在幫助學生在青少年階段逐步建立起系統科學的數學思維,並讓學生能夠在自我的思維架構中建立起數學與現實世界的緊密聯繫。數學思維具有數學的嚴謹性,可以幫助學生建立邏輯思維的雛形,通過推理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建立起現實與數學知識的邏輯聯繫,還可以幫助人們藉助數學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比如我們在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方法叫做創設情境,就是在現實場景中套入數學模型,把對現實的文字表達代入到數學的思考方式中來,利用邏輯推理理解現實問題做出方法的選擇,再運用運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數學思維主要依靠的就是邏輯推理,是數學嚴謹性的具體運用,也是人們形成邏輯思維的重要基礎。

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思維主要表現爲:運算能力、推理意識或推理能力。對這兩種能力的培養要求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是數學教育中需要重點培養的兩種能力。運算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從小學階段初接觸數學知識開始,學生就已經開始學習加法和減法兩種運算方法,並被要求擁有較高的正確率。這是因爲這兩種運算中就已經蘊含着模型思維和逆運算兩種思維方法,也爲後期學習乘除法以及混合運算打下基礎。課程標準指出:“運算能力有助於形成規範化思考問題的品質,養成一絲不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快速正確地運算有助於學生培養數感,形成對數和數量關係的感性認知,從而養成數學直覺,這對於數學思維的形成至關重要。而推理意識和推理能力主要是依靠讓學生完整獨立地感受從事實提出數學問題並分析問題從而推出結論的這一推理過程,在這些推理過程中,學生可以逐步形成對數學概念、定理和法則的認知和理解,並從結論中得到一般規律,推導出相似問題的解決方法,鍛鍊邏輯表達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鍛鍊邏輯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的習慣,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理性的思考方式。

三: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數學是一種系統嚴謹的語言,數學可以通過數據、符號、圖形、模型等手段科學準確地表述現實世界。每天人們都在用數據觀察着世界的變化,記錄着科學的進步,而數據僅僅是數學語言中的一種。符號、圖形、數字無時無刻不在爲我們的生活服務。馬克思曾說過:“任何一門科學只有成功的du運用到數學的時候,纔算是真正達到科學的程度。”數學不僅是表達生活的有力工具,更是科學界的一門通用語言,而且數學也是全世界通用的一門學科,具有廣泛的應用和共識。數學教育就是要幫助學生理解數學語言,從而學會運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形成對於數學語言的清晰認知和準確應用。

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語言主要表現爲:數據意識或數據觀念、模型意識或模型觀念、應用意識。小學主要表現爲數據意識、模型意識和應用意識,初中表現爲數據觀念、模型觀念和應用意識。數據意識和數據觀念主要依託於對數據的意義和隨機性的感悟,知道收集數據的重要性,學會分析數據並知道數據是隨機出現的,知道如何運用平均數、概率等手段科學地統計數據,並學會觀察數據,學會利用數據分析問題,觀察規律。模型意識是數學中最重要的意識,數學模型是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手段,要讓學生知道數學模型的具體概念,知道數學建模的重要性,參與並感知數學建模的過程,並讓學生理解從實際問題中如何抽象出數學模型,利用數量關係和運算找出特殊問題中的一般規律,並用一般規律解決一類數學問題。比如在教學中我們經常遇到的追及問題,就是路程模型的一種靈活運用,是路程=速度x時間這一數學模型的變化形式之一。應用意識顧名思義可以理解爲對於數學語言和數學模型的主動運用,在形成數學思維的基礎上,利用數學符號和模型對現實現象和規律進行解釋和分析,從而解決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數學應用還普遍存在於其他學科上,所以新課標中也明確提出了體會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的要求,我們作爲數學教師還應豐富自己的知識內涵,拓展知識體系,觸類旁通,與其他學科老師合作,積極努力展開跨學科的多角度知識學習,建立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核心素養的三個方面是數學一般性、嚴謹性和廣泛性的完整體現,也是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數學素養寄予的新的要求和希望。2022年數學課程標準的改革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成這一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數學一線教師的共同努力。我們應熟記核心素養“三會”的具體要求,認真思考“三會”的內涵,把每一項都努力滲透到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去,開拓思維提升素養,不斷學習和提高教學能力,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不斷爲學生更新和完善數學知識體系,幫助學生運用“數學之眼光”,形成“數學之思維”,使用“數學之語言”,完善“數學之思想”,努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和學習能力,爲學生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篇六: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中指出:“課程目標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核心素養爲導向,進一步強調使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簡稱“四基”)的獲得與發展,發展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簡稱“四能”),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我們來對比一下兩版課標的“總目標”:

2011版: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

(1)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瞭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科學態度。

總目標從以下四個方面具體闡述: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

2022版: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逐步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簡稱“三會”)。學生能:

(1)獲得適應未來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在探索真實情境所蘊含的關係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對數學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慾,瞭解數學的價值,欣賞數學美,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質疑問難、自我反思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由此可見,“四基”“四能”還是我們必須要落實到課堂教學中的。新課標中提出的“三會”,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的真實情境中去完成,需要學生有好奇心和求知慾,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這就需要我們老師根據課程標準提出的總目標和學段目標,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科學合理的將核心素養貫穿於整個教育教學中。

我們該怎麼落實數學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呢?

1、教學的本質在於引導,教師要善於啓發學生自主思考。

主動發現問題,積極思考和解決問題,讓數學學習過程成爲培養能力的過程。一方面,教師要善於設計問題,啓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主要特徵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建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這對數學學困生尤爲重要。另一方面,教師要多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探究,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例如:在二年級上冊學習乘法口訣的時候,學生對於乘法口訣的意義並不明確,以往背誦乘法口訣都是死記硬背,但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學習乘法的概念,把多個同樣數字相加與對應的乘法公式進行比較記憶,這樣學生在引導下會自主發現知識之間的轉化和內在的本質聯繫,舉一反三,自主思考所有乘法口訣的含義,進而建立學習的主體能力。

2、注重生活體驗,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實踐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基本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乘法運算定律》教學中,是一幅同學們植樹情景圖:一共有25個小組,每個小組裏4人負責挖坑、種樹,2人負責擡水、澆樹;每組要種5棵樹,每棵樹要澆2桶水。以此爲基礎,接着教材編寫了以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率爲主的三個例題。在教學第一個例題(乘法交換律)時,我組織學生對植樹活動進行了現場演繹,並讓其餘學生記錄過程和數據,並由此的出25x4=4x25(axb=bxa),即在乘法裏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通過學生親身經歷、體驗,觀察,計算得出結論,學生獲得學習數學的經驗和方法。

3、欣賞數學之美,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是美的語言,數學追求美,也創造美。神奇的莫比烏斯帶,奇妙的黃金分割數,美麗的軸對稱圖形,給學生美的享受。那麼,數學的美究竟藏身何處?事實上,數學與音樂、美術、詩歌、建築等等藝術有着千絲萬縷的關聯。我們要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學美,並通過數學學習創造出更美的世界,以此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新的課程目標是要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向主動學習和思考的方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這也就要求作爲老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更要讓學生向“知識見識”上轉變,在重視知識技能的同時,還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將數學課程目標落實到實處。

篇七: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閱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可能給你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核心素養”四個字。課標在闡述課程理念之前增加了這樣一段導語:

課程理念約1250字中9次出現“核心素養”一詞,這也意味這教育理念要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更加關注“以生爲本”的核心理念。

核心素養是什麼?

如果把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看作是學生的三大核心能力,那麼正確的價值觀、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品格是學生的三大核心素養。任何一門學科的目標定位和教學活動都要從素養的高度來進行。價值引領、思維啓迪、品格塑造是學校和教師的三大核心任務。

就一門學科而言,核心素養的內涵包括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品質,但不是它們的簡單相加。就數學學科而言,課標中明確指出:“數學課程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眼光主要表現爲:抽象能力(包括數感、量感、符號意識)、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數學思維主要表現爲:運算能力、推理意識或推理能力;數學語言主要表現爲:數據意識或數據觀念、模型意識或模型觀念、應用意識。

怎樣在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

數學核心素養是一種綜合素質,它主要表現在觀念、能力、語言、思維、心理等方面。包括數學意識、解決問題、數學推理、信息交流、數學心理素質幾個部分。

1、從觀念層面考慮,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數學意識是指用數學的觀點和態度去觀察解釋和表示事物的數量關係、空間形式和數據信息。課標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就是將核心關鍵詞進行了階段的區分:在小學要強調推理意識、模型意識、數據意識,在初中強調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數據觀念。尤其在低年級學段數學核心素養表現的更加具體,更側重意識;到了高年級學段,則傾向於一般,更側重能力。

因此,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師在教學時應重點落實學生的“用數學”意識的培養,做到“學以致用”。如,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可以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用數學的知識來說明,用數學的方式來分析,用數學的思想去來處理,真正讓數學學習跳出“學校數學”的圈子。

2、從能力層面考慮,應提升學生問題解決的數學素養。

數學源於現實,寓於現實,並用於現實。數學教學的大衆化目的,在於使學生獲得解決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數學問題能力和可以用數學解決的其它問題。簡言之,就是運用“數學化”的思維習慣去描述、分析、解決問題。如,計算家裏的水電費、存款利息、裝修所用的地磚塊數等。凡有適宜的內容一定要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這也是新課標在綜合與實踐領域增設“主題活動”和“項目學習”的目的。

3、從語言層面考慮,應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信息交流的數學素質。

數學既是科學的語言,也是日常生活語言。數學語言是以精確、簡約、抽象爲特點。它可以使人在表達思想時做到清晰、準確、簡潔,在處理問題時能將問題中的複雜關係表述的條理清楚、結構分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交流這一手段有助於有意義的數學學習:一是那些積極參加討論的學生,在不同的爭議中將對數學知識獲得更好的理解;二是在數學課堂上給學生聽、說、讀、寫數學的機會,他們在數學的交流中獲得更多來自同伴的學習互助。

4、從思維層面考慮,應發展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

《數學課標(2022版)》對推理意識表述爲:“推理意識主要是指對邏輯推理過程及其意義的初步感悟。推理意識有助於養成講道理、有條理的思維習慣,增強交流能力,是形成推理能力的經驗基礎。”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掌握比較完善的推理能力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重要環節和主要標誌,數學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數學教育也就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核心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師應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認真的“看”,培養觀察能力;讓學生自信的“說”,培養表達能力;讓學生大膽的“想”,培養創新能力;讓學生活潑的“動”,培養操作能力;讓學生勇敢的“做”,培養探索能力,潛移默化地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

當然,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要求教師:首先要具有積極的生命情態,是心地善良、有情有愛、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對社會肩擔道義,對工作愛崗敬業,對生活樂觀向上,對困難愈挫愈勇,對他人團結合作,對自我勤奮進取。其次要具有強烈的育人情懷,教書是途徑、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

篇八: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面對課程改革,我們怎樣能讓學生從小就喜歡數學,不怕數學,親近數學,進而願意研究數學呢?上學期在教研活動中對課標的學習和研討讓我對新修改的2022版課標有了初步的認識。暑期中,我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本)進行了再次系統的研讀,讓我更深層地體會到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深切體會到作爲教師,應該以學生髮展爲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繫,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

一、學習課標是方向指引

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它的背後依託着大量的教育教學理論,比如:何爲核心素養內涵的一致性、表現的階段性、表述的整體性;什麼是核心素養中教育特徵的意識、觀念和能力;主題整合中概念與抽象、性質與推理、關係與模型、運算與運算等等術語,這些高度概括化的信息,需要我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之建立聯繫,需要通過不斷地研讀和例證來加深認識、加強理解。只有真正的使這些上位的概念植入腦中、融入觀念裏,才能正確的在教學中加以應用。在教學中更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所以,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

二、學習課標是教學導向

對於數學學科而言,我們應該注意到四基、四能與核心素養的有機結合,在課程內容結構化調整的基礎。上把握好每個內容領域的核心概念,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理解數學知識與方法,培養數學核心素養。同時,新課標對各個內容領域都進了細微調整,最大的變化在於增加了“代數推理”,增強了“幾何直觀”。如何基於兩個代數基本事實,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滲透代數推理?如何設計”尺規作圖”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培養學生對於圖形幾何問題的邏輯性與嚴謹性都是待思考的命題。

小學階段,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髮覺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學生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語言的發展和思維的發展密切相關,培養學工的語言表達能力能促進他們思維的展。因此,在教學中,我會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圖,讓學生充分觀察每一幅插圖,充分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讓學生在領會理解的基礎上充分地說,可以單獨說、同桌說、集體說,讓學生在充分的看說基礎上培養數感。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無意注意佔主導,觀察能力有限。他們最初的觀察是無目的、無順序的,只是對教材中的插圖、人物、顏色等感興趣,不能領悟其中蘊藏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興趣,先給他們一定的時間看,接着,再一步-步弓|導他們觀察,將他們的注意引入正題,按一定的規律去觀察,從而認識簡單的幾何體和平面圖形,感受簡單的幾何現象,進行簡單的測量,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二、學習課標是成長需要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我們的生活不斷改變,教育步伐也從未停滯。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隨着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作爲教育人,特別是青年教師,更應該要明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從而在課標中尋找契機,提升專業素養,在教育過程中堅持與時俱進的思想,聚焦核心素養,反映時代特徵,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接班人。

結合教學實際,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對應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益。通過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是我明確了今後的工作方向。認真領會編者意圖,力求在課堂上注重學生;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經歷真正的“引導”,獲得新知。

數學教育承載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功能,數學作爲基礎類學科作用重要,它的應用可滲透到現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對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意義重大。而數學素養在其中極爲重要,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應該特別要注意素養的形成,即在潛移默化中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通過對課標的深入學習,讓我充分認識在以後教育教學工作中,更應該吃透課標,提向專業素養,爲培養國家所需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篇九: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假期是值得珍惜的充電好機會。8月17日,我參加xxx組織《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系列解讀的線上培訓。第一講是史寧中教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總體情況介紹》。史教授從新課標修訂的背景與要點、新課標的理解與表達、課標內容的變化及相應的教學建議。聽了史教授的講座,我對新課標的內容有了新的認識。

我特別關注了小學部分的關於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一與概率、綜合實踐這四大領域變化與建議。

一、在小學階段,強調主題整合,數與代數中數的認識與數的運算整合爲數與運算。把常見的量融入綜合實踐主題活動中,探索規律、式、正比例整合爲數量關係,把負數、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

二、在小學階段,綜合實踐賦予具體學習內容,並且以主題式學習爲主,例如:一年級的《識人民幣元、角、分要創設購物活動》情境;以時間在哪裏情境教學三年級《認識時、分、秒》,以《我的教室》做爲具體情境,教學一年級《上下前後左右》三年級《東南西北》,以把傳統文化教學容入數學課堂,例如《曹衝稱象》教學《認識噸和千克》,同時強調跨學科、真實情境、真實問題的項目式學習,

三、在圖形與幾何中,更加強調幾何直觀,這樣的話就增加了尺規作圖的情境學習。

四、在統計與概率領域,從實物分類過渡到數據分類,分類更加抽象,同時把百分數這個內容也融入這一領域。適應信息時代、大數據時代的要求,引導學生建立數據意識、數字素養。

五、增加代數推理。通過簡單的歸納和類比,發現和提出一些初步的結論。例如:從學習兩位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三位乘一位數猜想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並從中感悟數學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化未知爲已知。

新課標對教學提出的一些變化,我將努力在今後的日常教學中踐行。

篇十: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2022年,8月17日,帶着吳正憲校長的課程標準爲什麼會有變化?這些變化的意義何在?我們應該如何落實新課標?等問題開始我第一次課程標準的學習。第一場是史寧中校長講解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總體情況介紹》,讓我更加具體的明白了課程標準的是根據什麼來修訂的,爲什麼要這樣修訂呢?。教授的講座中重點分析了2022年新課標修訂的背景與要點、新課標的理解與表達、課標內容的變化及相應的教學建議,聽完講座讓我對2022數學新課標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也認識到新課標需要後期慢慢去閱讀並理解。史教授還重點分析了新課標中的變化,整體的領域沒有變化,對內容進行了調整,形式上基於抽象結構,理念上更強調核心素養,這些都需要結合後期教學實踐去理解。我將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說一說我的體會:

一、課程標準的改變

課程目標從雙基到四基,再從四基到核心素養,這樣改變是要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親身經歷,獲得經驗,而不是是單純的授受關係。課程內容也有了改變,從原本的空間與圖形變爲圖形與幾何,讓我們更加重視孩子的幾何觀念。這些的改變是爲了更好的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實踐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二、三會

1是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2是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3是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三、實踐

低年段基於感官,更具體,更側重於意識,說明我們在教學的過程更多用的是主題式學習。教學實施建議要整體設計,分佈實施。教學前有意識思考本節課的內容,是概念、性質、關係還是運算,從而再結合到核心素養當中,從而達到今天這堂課的目標。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