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載體話題

【通用】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2022(12篇)作文

本文已影響 6.53W人 

篇一: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2022

【通用】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2022(12篇)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在“課程性質”部分寫到:“數學教育承載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的功能”,要“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具備社會發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是國家對教育定的大方向。如何將德育滲透到小學數學中,促進學生德育、智育雙提升,讓學生全面發展,成爲了大家關注的問題。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對課標的理解和教學實踐談一些想法。

教育,即“教書”和“育人”,“育人”應該貫穿於教學的整個過程,每一位教師,無論你從事的是語文、數學、英語教學,還是體育、美術教學,在給學生傳授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需要通過學科教學對學生道德品質方面的培養。小學階段是人生行爲習慣的養成階段,也是高尚品德修養培養的關鍵時期,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一直是我國教育的核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更是如此。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教師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能力培養的同時,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培養學生優良品質,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學科教學與德育的交融,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報效祖國情懷。

1、藉助課本內容,進行德育教育滲透

數學教材中有很多有關德育教育的內容,教師要主動地去尋找,在備課時就有目的地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去,準備工作做得越充分,課堂上才能越有效掌控節奏、抓牢教學細節,做到因勢利導,讓學生在收穫知識的同時,懂得做人處事的道理。

例如,在進行時、分、秒的教學時,我在黑板上寫下一些事先蒐集好的關於時間的名言警句,帶領學生朗誦這些簡短精煉句子時,讓學生對珍惜時間有了感觸。隨後講述了居里夫人從不在客廳擺放座椅的故事,她是爲了通過這種方式減少客人逗留時間,以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愛迪生的助手在測量空燈泡的容積時遇到了一些困難,他看到助手用軟條尺測量燈泡的半徑、周長,並按照各部分體積公式計算時,愛迪生突發奇想,把空燈泡作爲容器乘滿了水,並把水倒出來,直接測量水的體積,從而輕鬆解決難題故事。引導學生養成珍惜時間,愛動腦筋的好習慣。

2、挖掘德育素材,提高學生高尚情懷

在華夏文明史中,關於數學的史料記載很多,教師要從課本內容出發,在互聯網或者圖書館中搜集相關的數學小故事,穿插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去,在豐富課堂內容,增加課堂活躍度和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還能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感受到我們祖先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例如,在學習乘法時,我讓學生們知道了那朗朗上口的“九九表”,從春秋戰國時代沿用到今日,已經存在了三千多年,被英國人說成是數學的藝術;在計算圓的周長時,給學生講解圓周率這個神祕的數,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實踐中獲得的,最早記載於《周髀算經》,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年曆史;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7位,領先了其他國家一千多年。讓學生體會作爲炎黃子孫的自豪感,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勇攀高峯,成長爲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良好品德

數學作爲一門基礎性學科,它來自於生活,也被廣泛應用於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把課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的最終目的,是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小學階段,懵懂無知的少年就像一片待開發的土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行爲習慣培養的最佳時期,可以組織一些數學主題活動,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

例如,在學習加減混合運算時,我在班內開展了“今天我是售票員”活動,讓學生課後統計公共汽車上乘客人數和每個站點上車及下車人數,記錄完一班公交車各個站點的情況後,讓學生計算一下每個站點公共汽車上的乘客人數。通過計算,學生理解了加減混合運算的含義、掌握了計算的步驟和方法;學生在觀察乘客上下車的過程中,體會到爲什麼要按排隊上下車,在車上安靜就坐、不擁擠、不打鬧等行爲的重要性,潛意識裏學生也具有了一定的文明禮貌、交通安全的意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傳授“數學”這一專業技能,還承擔着培養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務,在新課標教學目標要求下,要通過課本知識的講授,探索有效途徑和方法,把德育教育滲透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去,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核心素養,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棟樑之材。

篇二: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202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理念之一: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融合。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設計生動的教學活動,促進數學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在實際問題解決中,創設合理的信息化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探究熱情,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小學階段核心素養11個關鍵詞之一:空間觀念。空間觀念主要是指對空間物體或圖形的形狀、大小及位置關係的認識。能夠根據物體特徵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想象並表達物體的空間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係;感知並描述圖形的運動和變化規律。空間觀念有助於理解現實生活中空間物體的形態與結構,是形成空間想象力的經驗基礎。

交互式課件是一種具有互動性質的多媒體課件,它具有較強的交互性、生成性,可以很好輔助“圖形與幾何”領域的教學。經過調研教師和學生髮現,教師普遍認爲“圖形與幾何”領域知識難教,原因是學生空間觀念不強,而且很難建立;學生普遍對“圖形與幾何”領域內容的學習感覺困難,原因是想象缺乏一個可以落腳的舞臺,語言描述表達與理解之間受限,導致學生的學習不夠直觀,概念形成不夠具象。教師如果能將交互式課件深度融合到“圖形與幾何”領域內容的教學,就能爲學生的想象搭建一個演示的舞臺,爲學生的描述提供一個思維的腳手架,能夠讓隱性的思維顯性化,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靜態的圖形動態化,從而幫助學生很好建立空間觀念。

一、交互式課件讓隱性的思維顯性化

空間觀念的建立主要靠“想象”與“描述”,但是小學生的思維水平很難達到新課標要求的層次,“想象”是隱性的,小學生很難通過老師的文字或語言表達一下子建立起正確的“想象”,老師也看不到學生“想”到了什麼?“想”的過程如何?“想”的結果怎麼樣?交互式課件就能爲學生提供一個想象的平臺,讓隱性的思維顯性化。

執教“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時,在三維圖形與二維圖形的溝通方面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很好的問題: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得出長方體的特徵之後,我們可以追問“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有4條邊、4個頂點,那6個面應該一共有24條棱、24個頂點,爲什麼只有12條棱,8個頂點?”問題順利激起學生的認知矛盾之後,就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引導學生切實認識到要從幾何要素之間的“關係”方面做進一步的推敲,當他們彙報時,交互式課件配合演示:兩個面相交得出一條棱,這裏就減少了一條棱,最後每個面都會與其他四個面相交,棱的條數就只剩下一半了,三條棱的端點相交得出一個頂點,所以,頂點個數是8。在演示中得到了印證,這時,“長方體”觀念才真正地在學生腦海中“立”了起來。隱性的“兩個面相交減少一條棱”“三條棱的端點相交只有一個頂點”等語句在交互式課件的輔助演示下顯性化,學生看得真切,理解透徹。

二、交互式課件讓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同樣,“描述”的維度對學生而言就更加抽象了,對於描述者而言:既要對圖形的運動和變化掌握得清清楚楚,又要學會數學的表達,對於聽衆而言:單一的語言描述是枯燥的、乏味的、抽象的、理解起來是吃力的。如果有了交互式課件爲輔助加以動態演示,就相當於給學生的描述搭建了一個展示的舞臺,描述者可以一邊語言表達一邊利用交互式課件演示;同時,也是給作爲聽衆的學生搭建了一個思維的腳手架,讓他們不僅聽見了也看到了,這樣抽象的知識就具象化、直觀化了。

“面積和麪積單位”一課教學中,面積單位的建立及統一是比較抽象的教學內容,而這也是學生空間觀念由一維走向二維的一節課,也是對平面圖形由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刻畫的一節課,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比較兩個不同形狀長方形大小的教學活動中,一般都會設計三個層層遞進的拼擺活動:用圓形作單位來測量,用三角形作單位來測量,用正方形作單位來測量。但是以往PPT的演示僅限於教師,學生不能參與其中,而交互式課件就能很好實現這一點,我們可以這樣來加強交互性和生成性:利用克隆技術,要學生自己上臺動手操作;首先把圓形一個個擺到兩個形狀不同的長方形中,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了,就能說出來——用圓形做單位來測量,不能鋪滿且有空隙;用三角形作單位來測量,不能鋪滿;用正方形作單位來測量,可以鋪滿,沒有縫隙。在可視化的操作活動中面積單位產生,再把三個操作活動的圖形放在一起對比,來深化對面積單位的認識。

認識面積之後,引導學生辨析周長和麪積的概念也是一個教學的重難點,可以藉助交互式課件這樣來辨析:首先出示“周長”和“面積”的概念,然後利用交互式課件裏面的在線資源——數學畫板動態演示兩者的不同:周長是一條首尾相連的線,面積是一個面所佔空間的大小。最後提煉總結:周長是“一條線”,面積是“一大片”。

交互式課件自帶的克隆、拖拽等授課功能,配合在線資源合理使用,能夠很好的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讓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三、交互式課件讓靜態的圖形動態化

教學實踐證明:語言表徵與圖形表徵、動畫演示相結合,可以讓描述的方式多元化,讓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學生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空間觀念建立起來就容易多了。

在幾種角的大小關係排列中交互式課件可以怎樣幫助學生建立起空間觀念?讓靜態的角動起來,讓學生對“幾種角的大小”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呢?在線資源裏面數學畫板打開,可以找到“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的關係”這一在線資源,可以演示各種角的度數範圍及動態生成過程,每演示完一種角就相應出示這種角的取值範圍,幫助學生建立幾種角的生成過程及大小關係的認知。

授課時,我們還可以自定義一個選詞填空的課堂活動來加強學生對幾種角的大小關係的理解:把幾種角的圖片做成選項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已有認知使用拖拽功能把各種角放入到相應的位置,把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視覺、觸動覺的感知自主掌握新知。

在“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一課教學中,可以利用數學畫板引導學生由“面”到“線”到“點”以第三方視角逐步確定物體位置。“颱風中心位於A市東偏南30°方向、距離500km的洋麪上”,怎樣確定颱風中心的具體位置?首先,利用畫板動態演示“東偏南方向”,一條線從東出發,動態掃過第四象限,到達正南方向,學生可以看到“東偏南”指的是一個面,颱風中心無法確定;接下來定位“東偏南30°”,從東方出發找到那條指向30°的射線,射線一端可以無線延長,颱風中心位置還是不明確;最後需要進一步定位500km這個點,結合比例尺圖上距離1cm代表實際距離100km,小圓點從A市出發動態標示出600km這個位置。這樣層層遞進,逐漸剝開了颱風中心的神祕面紗,學生也在動圖的演示過程中掌握了“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的方法。

交互式課件在“圖形與幾何”領域教學中的運用,讓靜態的圖形動態化,讓學生在可視化的教學情境中掌握新知,從而建立起空間觀念。

綜上所述,“圖形與幾何”領域教學中如果使用了交互式課件,可以增強課堂的生成性、交互性,可以爲學生的想象提供一個落腳的舞臺,爲學生的描述提供一個思維的腳手架;讓隱性的思維顯性化,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靜態的圖形動態化,讓空間觀念輕鬆建立。

篇三: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2022

今年暑假再次研讀了《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其中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數學新課程標準》給我最深的感觸。我想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的趣味,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從而真正享受到數學帶來的快樂。

一、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爲核心。

新課標則確立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發展爲主。數學教學的關注重點的不再是以往的課本知識,而是學生的在學習時的一種體驗。對於學習過程的注重使得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更多的是從興趣出發,學習變得主動並且更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

二、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模式多元化。

數學教學已經擺脫了以往的教師說、學生學的課堂模式,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合作交流,這些成爲了上課中教學的主要模式,教師已經不再是充當“灌輸”的角色,而是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通過不同的自主模式“領悟”到數學知識,再通過自己所領悟的知識運用於自己的生活,從而使得數學教學成爲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堂。

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更深入細緻的學習和理解。實施小學數學的教育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挖掘教學內容中可能蘊含的教育價值。

篇四: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202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中指出:“課程目標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核心素養爲導向,進一步強調使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簡稱“四基”)的獲得與發展,發展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簡稱“四能”),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我們來對比一下兩版課標的“總目標”:

2011版: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

(1)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瞭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科學態度。

總目標從以下四個方面具體闡述: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

2022版: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逐步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簡稱“三會”)。學生能:

(1)獲得適應未來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在探索真實情境所蘊含的關係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對數學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慾,瞭解數學的價值,欣賞數學美,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質疑問難、自我反思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由此可見,“四基”“四能”還是我們必須要落實到課堂教學中的。新課標中提出的“三會”,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的真實情境中去完成,需要學生有好奇心和求知慾,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這就需要我們老師根據課程標準提出的總目標和學段目標,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科學合理的將核心素養貫穿於整個教育教學中。

我們該怎麼落實數學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呢?

1、教學的本質在於引導,教師要善於啓發學生自主思考。

主動發現問題,積極思考和解決問題,讓數學學習過程成爲培養能力的過程。一方面,教師要善於設計問題,啓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主要特徵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建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這對數學學困生尤爲重要。另一方面,教師要多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探究,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例如:在二年級上冊學習乘法口訣的時候,學生對於乘法口訣的意義並不明確,以往背誦乘法口訣都是死記硬背,但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學習乘法的概念,把多個同樣數字相加與對應的乘法公式進行比較記憶,這樣學生在引導下會自主發現知識之間的轉化和內在的本質聯繫,舉一反三,自主思考所有乘法口訣的含義,進而建立學習的主體能力。

2、注重生活體驗,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實踐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基本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乘法運算定律》教學中,是一幅同學們植樹情景圖:一共有25個小組,每個小組裏4人負責挖坑、種樹,2人負責擡水、澆樹;每組要種5棵樹,每棵樹要澆2桶水。以此爲基礎,接着教材編寫了以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率爲主的三個例題。在教學第一個例題(乘法交換律)時,我組織學生對植樹活動進行了現場演繹,並讓其餘學生記錄過程和數據,並由此的出25x4=4x25(axb=bxa),即在乘法裏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通過學生親身經歷、體驗,觀察,計算得出結論,學生獲得學習數學的經驗和方法。

3、欣賞數學之美,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是美的語言,數學追求美,也創造美。神奇的莫比烏斯帶,奇妙的黃金分割數,美麗的軸對稱圖形,給學生美的享受。那麼,數學的美究竟藏身何處?事實上,數學與音樂、美術、詩歌、建築等等藝術有着千絲萬縷的關聯。我們要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學美,並通過數學學習創造出更美的世界,以此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新的課程目標是要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向主動學習和思考的方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這也就要求作爲老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更要讓學生向“知識見識”上轉變,在重視知識技能的同時,還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將數學課程目標落實到實處。

篇五: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2022

爲了貫徹新課標的指導思想,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爲自己的教學方法注入新的活力,2022年7月16、17日,初中部數學組進行了爲期2天的數學新課標培訓,由四位專家分別從《素養導向領導下—數學教學行爲轉型策略》、《素養導向下的作業策劃與管理》、《強化單元意識,優化教學設計》、《如何上一節滿意的數學課》幾方面爲我們講解新版的課程標準。我的收穫有以下幾方面:

一、新課標的變化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網絡新媒體迅速普及,人們生活、學習、工作方式不斷變化,兒童青少年成長環境深刻變化,人才培養面臨新挑戰。這要求義務教育課程必須與時俱進,廣大教師必須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一)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質,讓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二)優化課程內容結構,跳出了學科邏輯和知識點羅列的框框架架,以結構的方式(主題式學習、項目學習)來組織課程內容。

(三)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同時在作業設計,改革考試評價等方面呼應了“雙減”的要求。

二、選擇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教學方式

通過毛傑莉老師的強化單元意識,優化教學設計的培訓,分析當前課改的趨勢,我們應轉化運用大單元進行教學的意識。大單元學習是從知識點到知識單元再到學習單元,讓學生經歷活動而構建的知識結構。

利用對比、比較教學,可以讓學生們對相似知識的掌握更加準確,大單元教學更是讓我明白,要把零星的知識點穿成串,列成表,畫成圖,讓學生想到這個知識點,就知道往哪個方面去聯想,這對我感觸很深。

三、優化設計數學作業

潘建明教授講解到:作業是檢測教學成果的媒介,是師生交流的平臺,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雙減背景下的減負絕不是一個空口號,而是給教師的課堂質量提了更高的要求,作業的設計應着眼於每位學生的發展。

我們更應該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思維能力,努力克服“以聽代練”的現象。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作業來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可以彌補課堂的不足,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另在潘教授的講解下我深刻領悟到高品質作業的必要性,根據學生能力進行分層作業,在作業設計中設置一些具有分層性、臺階性、開放性、選擇性、多元性的題目,努力做到作業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如何上一節滿意的數學課

上一節數學課不難,但是如何上一節滿意的數學課就是值得我們深思問題。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學生的成長,所以我們的教學都應圍繞學生的學展開。耿老師說“只有老師好好學習,纔有學生天天向上。”我非常認同這一點,只有我們瞭解課標,熟悉教材,清楚中考,積極參與集體備課與個人備課,才能不斷提升自己,才能備好一節課。在課堂上我們要放心大膽地把課堂教給學生,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效果好起來。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得金”,在新課標背景下,我們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師德素養和業務素質,勇於面對新課標的挑戰,適時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學生就能輕鬆愉快的學好數學。

篇六: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202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核心素養”中明確提出:“通過數學的思維,可以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建立數學對象之間、數學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邏輯聯繫;能夠根據已知事實或原理,合乎邏輯地推出結論,構建數學的邏輯體系;能夠運用符號運算、形式推理等數學方法,分析、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能夠通過計算思維將各種信息約簡和形式化,進行問題求解與系統設計;形成重論據、有條理、合平邏輯的思維品質,培養科學態度與理性精神。”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非常重要。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淺談幾點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優化策略。

一、從生活體驗出發,讓學生思維有支撐。

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所創設的情境要建立在小學生的認知結構水平之上,儘量接近生活體驗,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共鳴。如:在教學五年級的《植樹問題》時可以這樣創設情境:教師出示一隻手,讓學生說一說有幾根手指、有幾個間隔,2隻手指1個間隔、3隻手指2個間隔、4隻手指3個間隔、5隻手指4個間隔,根據數據學生就會慢慢發現:手指數比間隔數多1,間隔數比手指數少1,從而產生疑問:這個會和今天學的數學知識有什麼關係呢?建立數學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邏輯聯繫,激發學生思考的動力。

二、從思維的“出發點”起步,讓舊知遷移新知。

在數學教學中,對於每一個數學問題,既要考慮它原有的知識內容,又要聯繫它以後的知識系統。要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出發,用舊知推導出新知,當學生體驗了推導的過程後,既能記住原有的知識,又能牢牢把握新知。這樣從學生思維的“出發點”入手,把握思維發展的各個階段,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當學生掌握了這個方法後,以後學習新知就能靈活運用了。

如:一年級學習“8加幾”時,學生可以先回顧“9加幾”的計算方法——湊十法,比如8+5,既然要“湊十”,學生就會想8加幾等於10呢?8+2=10,那麼學生就會先把5分成2和3,再用8+2=10(湊十),最後再用10+3=13,所以8+5=13。在學習“9加幾”時掌握了湊十法,後面學習8加幾、7加幾、6加幾、5加幾等就容易多了,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計算,去探索規律。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知識,構建數學的邏輯體系,還經歷了探索新知的過程,在探索中擴展了學生的思維。

三、抓住思維的“轉折點”,讓思維得到發展。

當學生在解決某一個問題時,思考到一半突然思維會中斷,當思維出現了“障礙點”時,此時教師要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開拓學生的思路,讓這個思維“障礙點”變成學生思維的“轉折點”,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例如:小明去商店買一個6角錢的橡皮擦,他給了售貨阿姨1元錢,應找回多少錢?我們班有個學生當時列出了算式:1元-6角,但是後面他就不會算了,當時他還輕聲的問我“可不可以反過來減”,因爲他發現1-6不夠減就想用6-1。我就抓住這個機會引導他:單位不同能不能減呢?我們可以把單位化得相同後再相減,他一下子就明白了。

四、鼓勵學生猜想,培養髮散思維。

數學猜想實際上是一種數學想象,是人的思維在探索數學規律時的一種策略,也是建立在已有經驗基礎上的一種假設,是一種合理性的推想。比如在教學六年級《圓錐的體積》時,我先拿出了兩個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讓學生猜想一下:這個圓錐的體積會是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多少?此時班上的學生開始七嘴八舌地說了,有的猜是一半,有的猜是三分之一,也有的猜是三分之二……不管學生猜的幾分之幾,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到底誰的猜想是正確的,請同學們一起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通過猜想這個環節,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每個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五、引導提出問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一個數學問題是學生數學思維活動的開始。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表不同的意見,提出自己的見解。同時也要給學生創造質疑的機會,讓學生在一個和諧的教學情境中提出自己的問題,在這個質疑與提問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靈活性。

曾經我讓學生做過這樣一道的練習題:超市蔬菜價格是每千克6。42元,劉奶奶買了2。1千克蔬菜,需要花多少錢?有很多同學算出來是13。482元,我既沒有畫√,也沒有畫x而是用紅筆把結果圈出來了。有很多同學就質疑:這個題目算出來是13。482,老師爲什麼把它圈出來呢?學生經過思考發現,原來13。482元表示13元4角8分2釐,但是生活中我們花錢已經很少用到分和釐了,現在市面上流通的最小的人民幣單位是角,不過手機支付有支付到分,此題我們可以四捨五入爲13。48元或者13。5元。在這樣的質疑過程中,全班同學的積極性都被調動了,思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篇七: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2022

教師職業註定就是要終身學習的。手捧2022版數學新課標,細細的品讀、記錄、思考,同時也聆聽了網上一些專家對新課標的解讀,讓我對今後自己的教學有了更深的思考。

2022版新課標是我們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教學評價等教育行爲的指南針。新課標指出課程教材要立足核心素養,堅持立德樹人,發揮培根鑄魂、啓智增慧的作用,在新課標的前言、課程性質、課程理念中,特別強調了“核心素養”的理念,這是在課程標準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要求,也標誌着我國基礎教育全面進入“核心素養”導向的新時代。

那數學課程如何立足“核心素養”,堅持立德樹人呢?通過對新課標和史寧中教授《數學課標修訂與核心素養》視頻的學習,我們認識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歸納爲以下三個“會”。

首先,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數學的眼光”其本質就是對現實世界的抽象,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換言之,教師在數學課堂上要充分尊重兒童的好奇心,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兒童在觀察現實世界中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發生轉變,讓核心素養在數學活動中逐步發展,讓學生在主動活動中生成素養。

其次,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數學是理性的科學,具有嚴謹的邏輯性。值得注意的是,“2022版課標”十分重視對孩子思維品質的培養,特別提出了“重論據、有條理、合乎邏輯”的要求,值得我們數學教師去思考與實踐。簡而言之,就是孩子的數學學習要有規矩,講方法,讓數學學習具有嚴謹性。

最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數學不僅是運算和推理的工具,還是表達和交流的語言。通過數學學習,孩子們能用數學的語言去描述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孩子們願意用數學知識去表達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孩子們善於用數據分析或統計知識,進行一些合理的判斷和決策。也就是讓數學學習學以致用,具有應用價值。

總之,新課標的變化更重視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與育人價值,讓我們孩子的數學學習從“被動”走向“主動”,讓孩子掌握的數學要求從“雙基”走向“四基”,讓孩子的數學發展從“成才”走向“成人”。學而不思則罔,作爲一線教師,我們應該用好新課標,用活新課標,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堅持立德樹人理念,讓“核心素養”真正育人育心、落地生根。

篇八: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2022

2022年8月17日,我們跟着專家開始學習“《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系列解讀”,第一講是由史寧中教授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總體情況介紹。史教授的講座內容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一、課標修訂背景與要點;二、核心素養理解與表達;三、內容變化與教學建議。

下面我對印象深刻的內容進行三點說明。

一、數學課程變化

“強調過程、學生親身經歷、獲得經驗。”是啊,教學中不再是教師滿堂灌,將知識講授給學生,而需要在課堂上以“學生爲主體”。在小學階段注重“說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探索,從而體驗數學成功的快樂。

二、實現“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提到將“跨學科內容”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融入數學,從而豐富綜合與實踐的內容。關於跨學科內容可以是,如:數學與體育(研製四年級同學的跳繩標準);關於傳統文化可以是曹衝稱象、度量衡、圓周率等故事的結合。是啊,只有每個學科進行融會貫通,才能將知識更好的運用於生活實踐中,進一步促進教師教、學生學。

三、三會

(一)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數學的一般性)

發展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意識。

(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數學的嚴謹性)

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科學態度和理性精神。

(三)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應用的廣泛性)

讓學生形成應用意識與實踐能力。

綜上,創新教育已成爲現代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在《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的指引下,讓我今後的數學教學中能明確新方向、感知新課堂。

篇九: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2022

20221年8月18日,我參加了礦區教育巨組織數學新課標的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新教材的編排意圖有了更全新的認識,知道了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努力爲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益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談點體會:

一、授課過程中知識點的設計要少而精,做到重點問題重點講解,且要舉一反三,追本求源,瞄準知識的生長點。把基礎知識放在首位,處理好大餐與味精的關係。上課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進行解題方法及解題過程的總結及整理,並注意知識點的提煉與總結。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爲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當好組織者。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完全有學習的能力,把機會交給學生,俯下身子看學生的學習,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把課堂放手給學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個體嘗試併合作探究,讓學生表現自己,可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精深與魅力,培養學生對數學鑽研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同時激發他們學習的樂趣與積極性,豐富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使學習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得到提高。

三、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做一個成功的引路人。一堂新課開始,教師可通過新課導入的設計、學習氛圍的創設,教材所蘊含的興趣教學因素、課堂內外的各種資源來喚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意願和動力。授課結果有時會與備課時預想的結果相差很大,這就說明我們在平時備課時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的必要性。對教材要深鑽細研,對學生要全面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及現在的學習狀態,要明白教學過程中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既要照顧到差生,又要想到優生。可見備課是個極其複雜的過程,是上好課的前提與關鍵。

在學校的教育改革中,作爲一名新課改的實施者,我們應積極投身於新課改的發展之中,成爲新課標實施的引領者,切實以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學,適應現代教學改革需要,切實發揮新課標在新時期教學改革中的科學性、引領性,使學生在新課改中獲得能力的提高。設計一堂課時,新課的引入,題目的選取及安排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條件。總之,通過本專題的學習使我感受到: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面對新課改,我們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課堂上要求必須放下“架子”,讓學生喜歡你,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的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爲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爲宗旨,這纔是課改的最終目標。

篇十: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2022

作爲一名數學老師,我一直覺得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度”和“教法”是我的“軟肋”,同時也對各屆學生的時效反應有比較後會存在更大的困惑。在此前提下我認真學習2022年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內容並結合教授的解讀視頻,頓時感覺解了心中一些疑惑,對未來的教學設計以及教師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接下來我就談一談在學習之後最深的一點心得體會。

課程目標中的四基與四能我們之前一直在說,而我只會一直在理論層面上去強調。但是真正要怎麼做我又一直在摸索中找不到答案。新課標中對於“如何把四基,四能與核心素養有機結合”補充的很到位。就我以前的理解,要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這是一個多麼“空大”的目標呀,甚至有時候我還要去反思自己作爲一名數學老師是否也具備這樣的素養能力呢?學習完之後我有了新的頓悟,這從來都不是一節課兩節課的事,甚至都不是一年兩年的事,而是在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中都要去關注的點。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數學老師在教學中要有長期的一個規劃,要在課程中“立德育人”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而且這個過程要遵循一致性。階段性的原剛。就初中數學而言。我們育人”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而且這個過程要遵循一致性,階段性的原則。就初中數學而言,我們的學生經歷過小學六年的學習之後思維能力有了提升,能夠對抽象概念有了更一般的認識。但是如何提升創新意識就和四基,四能的體現息息相關了。在數學模型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已然是最基本的能力,而要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通過數學建模解決,這樣便很真實的詮釋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要在一堂數學課中去體現這樣的理念,數學老師就要真正做好一個“引導者”。我認爲要將課堂教學設計出一個非常貼切的教學情景,然後也要設計出合適的問題去啓發學生一步步的思考與探索,對於課堂教學結果不能是唯一標準評價,每個孩子的視角和思考方式都會不一樣,我們要尊重學生的思考並且給出多維評價,保護孩子的創新意識。我甚至覺得,在這樣的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中,不僅是學生,老師也會得到提升。在學習數學的漫漫長路中去感受美,感受幸福,這樣的數學,學生喜歡,老師也喜歡。

篇十一: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2022

這個暑假裏我認真學習了新課標,使我對新課標的新理念有了新的理解,使我感受到新課標洋溢着時代的氣息,體現着素質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使我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方面有了一些思考。

一、教學目標的改變仍是主角。

新課標的出臺是教學改革的必然,是時代的要求,“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修訂後的課程標準對“數學”概念的界定更加科學,對課程的基本理念表述得更加準確,對學生的培養目標進一步細化,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核心素養爲導向,進一步強調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發展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人價值觀。另外,在具體內容和表述方式上進行了必要的修改,總體說內容難度降低了。這要求我們必須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注重體驗和感悟、注重能力的培養、編排體系新是新課標“新”的所在,我們要嚴格遵循新課標的編排體系,充分利用好課本課標,宏觀調控,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

二、抓住契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標爲學生提供了更爲廣闊的學習空間,我們應抓住契機,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採用形式各異的激勵辦法和開展各項活動。從課堂到課外,從一堂課到一個單元再到一冊書,都要匠心獨運的設計一定的檢驗學習效果、推動學習動力的辦法。

三、要善於總結和回顧。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閃光的做法,獨具匠心的設計,但卻沒有積累下來,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因此,教學中要善於積累經驗和總結教訓,最終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

篇十二: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2022

課標對教師來說非常之重要,是我們教學工作中必須嚴格遵循認真落實的紅寶書。課標提綱挈領,是綱領性,指導性的文件,每一位教師都有必要熟讀課標,精讀課標,細讀課標,直至爛熟於心爲止。四月份時我關注新課標的出版,直到最近通過暑期線上培訓聆聽了東北師範大學史寧中,鮑建生,馬雲鵬,曹一鳴四位教授關於新課標解讀的課程培訓,受益匪淺。

新課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的具體體現,是不斷提高師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基本規劃。新課標強調“一核,兩翼,三會,四基,四能”小學階段強調十一個關鍵詞。

數學是語言,數學是思維,數學是意識,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

數學核心素養對個人成長,經濟社會發展非常重要,對內對外都非常重要,也都是在終身學習中不斷髮展提高的一種素養。

做爲義務教育階段小學數學教師,首先我個人要不斷學習數學知識,多做題,多練習,多看視頻,多聽課,多買書,多看書,複變函數,實變函數,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二階橢圓形方程,黎曼曲面論都講了什麼?學習強國裏慕課資源豐富,只有通過學習教師才能不斷髮展提高自身的數學核心素養,才能更好的教學。有些東西看似教學中用不到,但是角度和高度視野是不一樣的,我有半桶水學生才能喝到半碗水。國家反覆強調發展基礎學科,無論哪種高精尖技術的發展和重大突破都離不開數學的進展,知名高校近年來紛紛開展強基計劃招生,足見目前來說越來越重視一個人的基礎學科的核心素養了。之前看到一則新聞成都15歲初中生被北大物理卓越人才計劃錄取,想必這樣的孩子的核心素養應該不差。

數學核心素養是如果學過數學要比沒學過得體現得更多,具體體現在“三會”上。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描述世界。三會精簡幹練,具體落實還是要落實在我們通過每日一練,日行一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來每天的“磨”成針來提高師生數學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四基四能。新課標明確提出了”四基、”四能。”四基即學生通過學習,獲得必需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四能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數學階段還有十一個關鍵詞分別是:

1、數感

新義教數學課標與《義教數學課標》相比較,內涵更加豐富,更強調理解數的意義、感悟運算結果等方面。把原來的“運算結果估計”改爲“運算結果”,不僅包括估計和估算,還增加了對精確計算結果的感悟;強調在真實的情境中理解數的意義,包括基數和序數的含義;認爲數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經驗基礎,建立數感有助於學生理解數的意義和數量關係,初步感受數學表達的簡潔與精確,增強好奇心,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2、量感

量感雖然只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一部分,它不是一個內容領域但大體上與20世紀90年代《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的量與計量的內容領域相對應,量與計量的內容包括:時間、人民幣、質量、長度、面積、體積角度等相比較而言,量感作爲核心素養的一部分內涵更加豐富,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如會測量與計算;更加強調事物具有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係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活動經驗的積累,如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模型、幾何直觀等思想方法的感悟,生活中的測量的經驗積累等。

3、符號意識

《義教數學課標》關於符號意識的表述:主要是指能夠理解並且運用符號表示數、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知道使用符號可以進行運算和推理,得到的結論具有一般性建立符號意識有助於學生理解符號的使用是數學表達和進行數學思考的重要形式。

新義教數學課標繼承了《義教數學課標》關於符號意識的基本內涵:強調學生感悟符號的數學功能,知道符號表達的現實意義:認爲符號意識是形成數學抽象能力和邏輯推理的經驗基礎。

4、運算能力

《義教數學課標》關於運算能力的表述:主要是指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培養運算能力有助於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

新義教數學課標繼承了《義教數學課標》關於運算能力的基本內涵;強調讓學生明晰運算的對象,理解算法與算理之間的關係;能夠理解運算的問題,通過運算促進推理能力的發展,形成規範化思考問題的品質。

5、幾何直觀

《義教數學課標》關於幾何直觀的表述:主要是指利用圖形描述和分析問題。藉助幾何直觀可以把複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有助於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幾何直觀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數學,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新義教數學課標從兩個方面對幾何直觀的內涵表述得更加豐富而且清晰。一是認爲幾何直觀對幾何內容本身的學習起到直觀的作用,讓學生能夠感知各種幾何圖形及其組成元素,並依據圖形的特徵進行分類。二是認爲幾何直觀是數形結合思想的體現,強調建立形與數的聯繫,構建數學問題的直觀模型。幾何直觀有助於把握問題的本質,明晰思維的路徑。

6、空間觀念

《義教數學課標》關於空間觀念的表述:主要是指根據物體特徵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想象出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係;描述圖形的運動和變化;依據語言的描述畫出圖形等。

新義教數學課標對幾何直觀的具體表現的描述基本不變,但是增加了對空間觀念內涵的概括:空間觀念主要是指對空間物體或圖形的形狀、大小及位置關係的感悟;體現了空間觀念的本質;認爲空間觀念有助於理解現實生活中空間物體的形態與結構,是形成空間想象力的經驗基礎。

7、推理意識

《義教數學課標》關於推理能力的表述:推理能力的發展應貫穿於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合情推理是從已有的事實出發,憑藉經驗和直覺,通過歸納和類比等推斷某些結果;演繹推理是從已有的事實(包括定義、公理、定理等)和確定的規則(包括運算的定義、法則、順序等)出發,按照邏輯推理的法則進行證明和計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兩種推理功能不同,相輔相成:合情推理用於探索思路,發現結論;演繹推理用於證明結論。

新義教數學課標把《義教數學課標》中的推理能力改爲推理意識,對小學和初中階段的推理要求進行水平區分。把推理意識的內涵描述爲:推理意識主要是指對邏輯推理過程及其意義的初步感悟;對推理意識的具體表現描述得層次分明、準確清晰,包括演繹推理和合情推理兩部分;增加了對自己及他人的問題解決過程給出合理解釋;認爲推理意識有助於養成講道理、有條理的思維習慣,增強了交流能力,是形成推理能力的經驗基礎。

8、數據意識

《義教數學課標》關於數據分析觀念的表述:瞭解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應當先做調查研究,收集數據,通過分析做出判斷,體會數據中蘊涵着信息;瞭解對於同樣的數據可以有多種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選擇合適的方法;通過數據分析體驗隨機性,一方面對於同樣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數據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就可能從中發現規律。數據分析是統計的核心。

新義教數學課標把《義教數學課標》中的數據分析觀念改爲數據意識,對小學和初中階段的數據分析要求進行水平區分。把數據意識的內涵描述爲主要是指對數據的意義的感語)知道運用數據可以解釋和分析實際問題:強調通過簡單統計量的計算,理解數據的集中程度和分類,作出判斷或決策。

9、模型意識

《義教數學課標》關於模型思想的表述: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學生體會和理解數學與外部世界聯繫的基本途徑。建立和求解模型的過程包括: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數等表示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求出結果並討論結果的意義。這些內容的學習有助於學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意識。

新義教數學課標把《義教數學課標》中的模型思想改爲模型意識,對小學和初中階段的模型思想要求進行水平區分把模型意識的內涵描述爲:主要是指對數學模型普適性的初步感悟;認爲模型意識有助於增強應用意識,認識到數學應用的廣泛性。

10、應用意識

《義教數學課標》關於應用意識的表述:應用意識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有意識利用數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釋現實世界中的現象,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另一方面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着大量與數量和圖形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抽象成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方法予以解決。在整個數學教育的過程中都應該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應用意識很好的載體。

新義教數學課標基本上繼承了《義教數學課標》關於應用意識的表述,增加了初步瞭解數學作爲一種通用的科學語言在其他學科中的應用。

11、創新意識

《義教數學課標》關於創新意識的表述: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之中。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創新的基礎;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的核心;歸納概括得到猜想和規律,並加以驗證,是創新的重要方法。創新意識的培養應該從義務教育階段做起,貫穿數學教育的始終。

新義教數學課標對創新意識從數學學科的角度重新進行了內涵及表現的描述。與《新高中數學課標》相比較,新義教數學課標對“三會”進行了體現數學本質的提煉概括,這個概括同時適合高中階段,體現了數學核心素養從小學到高中的整體性和一致性。同時,又對數學核心素養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主要表現進行了闡述,對小學和初中的具體表現和要求再次分出不同的水平層次,體現了數學核心素養從小學到高中的階段性和發展性。

最終我們要培養什麼樣人呢?如何評價我們的工作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