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載體話題

以語文為話題的作文800字

本文已影響 6.98W人 

聽說過美妙絕倫的音樂之聲,聽說過妙趣橫生的數學之聲,聽說過縱橫古今的美術之聲,我想語文應該也是有聲有色的吧!那就把它命名為語文之聲。

以語文為話題的作文800字

語文中的聲

語文中的聲,自然就是朗誦了。在語文中,各個漢字的發音只能說是變幻莫測,像是一場大型音樂會。四種聲調和輕聲,再加上前鼻音後鼻音,已經讓我夠頭疼的了,更別提還有各種搭配中的特殊發音。這才只是讀,真正的朗誦還得加上輕、重、停、連、抑、揚、等複雜技巧,裡面可大有學問!就像同樣一篇課文,有人讀得悅耳動聽,有人讀的平淡無奇,有人讀得鏗鏘有力,我大概屬於第二種。

要讓大家聽到語文之聲,為你拍手叫好,那還真得下一番功夫。

語文中的聖

語文中的聖,當然是凝聚古人智慧的詩詞了。詩詞,記錄著一個個時代的變遷,是歷史的旋律,如果我們不多背詩,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中國人。這個“聖”最初就是勞動口號,經過幾百年發展,成了民歌,又經過孔子的處理後,成為《詩經》,而屈原由於對字數限制的不滿,開發出《楚辭》。到了漢朝,樂府詩和漢賦出現,魏晉時期七言詩橫空出世,唐朝的格律詩和宋朝的各派宋詞,讓詩詞真正成為語文中的“聖”。一個月的初中語文學習,已經讓我對其產生敬畏之情,無論是“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雄壯,還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悲涼,都是後人無法理解的一番情景、一段情感啊。

要聽懂真實的語文之聖,確實應該拋開註釋,丟掉賞析,用心去聆聽它。

語文中的深

語文中的深,是指深奧與各種說法的紛爭。就說《論語·為政》中的這一句:“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語文上的理解是:“我十五歲開始做學問,三十歲獨立做事,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六十歲聽得進意見,七十歲才能做事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然而孔子是一個易學家,所以應該用《易》的語言來理解它。如果十五歲開始做學問,那之前不學習嗎?如果四十歲而不疑惑,那是不是之後不用學習了?所以孔子真正想說的是:“我十五歲確定了人生目標(一爻),三十歲確定了人生原則(二爻),四十歲不再疑惑自己原則與目標的對錯(三爻),五十歲不怨天尤人(四爻),六十歲聽了別人批評當成沒聽見(五爻),七十歲要‘不知老之將至’(六爻),不會超過習慣。”

如果考試時我這麼寫,估計會被老師“獎勵”吧,這便是語文中的深。

這即是語文之聲,它有聲有聖更有深,只要鑽研它,練習它,你一定能“唱”出優美的語文之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