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

語文書裡的故事作文囫圇吞棗

本文已影響 5.06W人 

語文書裡的故事——《囫圇吞棗》

語文書裡的故事作文囫圇吞棗

語文書裡有個成語叫做“囫圇吞棗”,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把棗整個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那麼,你知道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背後有什麼故事嗎?讓我來告訴你吧。

古時候,有一個半吊子讀書人,不學無術,卻又喜歡自作聰明。有一天,他提著剛從集市上買的自己最喜歡吃的梨子和大棗準備回家,突然聽到路邊有兩位老爺爺在聊天,便湊過去聽。

只聽一位老爺爺說:“吃梨對牙齒有好處,但傷脾胃;吃棗對脾胃有好處,但傷牙齒。”讀書人聽了,盯著手的大棗和梨子,皺著眉自言自語到:“難怪我最近老是覺得肚子不舒服,牙齒也老是痠軟,原來是這些梨子和大棗惹的禍。可是這些剛買的大棗和梨子難道不要了嗎?那多可惜呀!”

突然,他靈機一動,大聲地說:“那我以後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咽不嚼,這樣既不會傷牙齒,也不會傷脾胃,完美!”他越說越覺得自己真是太聰明瞭,便得意洋洋地大笑起來。

周圍的人聽了他的話,鬨堂大笑。其中有個人笑得直不起腰,一手捂著肚子,一手指著他說:“你吃梨的方法還是可以的,可是你把棗囫圇吞下去,那怎麼受得了?”讀書人聽了,羞愧極了,連手中的棗和梨子都顧不得,趕緊捂著臉灰溜溜地跑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遇到事情要全面分析思考,不能一知半解還要自作聰明,不然就會像囫圇吞棗的讀書人一樣,貽笑大方。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