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

《琴詩》的哲理作文

本文已影響 5.83W人 

古詩不光只是文字和情感,有的詩中甚至還包含着科學和哲理。今天,爸爸就給我講了一首這樣的詩:

《琴詩》的哲理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這是宋朝著名文學家蘇軾寫的《琴詩》,它的意思是:如果琴聲來自琴上,爲什麼把琴放在匣中不動它,它就不會響呢?如果琴聲來自彈琴人的手指,那何不丟掉琴,只在手指上聽呢?蘇軾這是在問琴聲出自哪裏。

說到這裏,爸爸問我:“那麼你說說琴聲究竟來自哪裏?”我想到了五年級上學期《科學》課上學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一瞬間,我明白了:如果人不去撥動琴絃,它就不會振動,再好的琴也沒有聲音;如果沒有琴,手指再靈巧,也不能獨自發出琴聲。這樣的道理竟然在千年前的宋朝就被人發現了,可知當時蘇軾對生活的認真觀察,深入思考,而且還用一首富有哲理的詩記錄下來。

互動才能產生理想的效果,生活中也不乏這種“共鳴”的道理。比如老師和學生,老師好比是手指,學生就好比是那琴上的一根根琴絃。老師教學就像是手指撥動了琴絃,學生如果配合(努力學習),就會振動,產生良好的效果;學生若不配合,就像質量差的琴絃彈不出聲一樣,不會有效果。反之,如果老師教學生不用心,就像將琴放在匣中,不去撥動它,學生再怎麼努力,都是一知半解。

除了老師教學生外,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司機和汽車、攝影師和照相機……通過研究古詩中的科學和哲理,使我知道了遇到問題要勤思考,還要聯繫生活實際去理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