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

奇特的和舍糉子作文

本文已影響 7.86W人 

要說端午節我最感興趣的,不是精彩的龍舟賽,不是關於屈原的典故,不是端午的香囊,而是老家的和舍糉子。

奇特的和舍糉子

和舍糉子外形雖然和其他的糉子差不多,但卻有很大的玄機。

和舍的糉子用的糉葉和別地方的糉葉不一樣,它是從深山裏面摘來的小糉葉。並且,用來綁糉子不是普通的繩子,而是細細的竹繩。當地人偏好竹繩包糉子,他們認爲竹繩捆紮的糉子最結實不易滲水。人們把伐下的竹子一遍遍削薄削細削成竹繩,再把它們放到水裏面煮透,煮好了放到冷水浸泡,最後晾乾。曬乾後的竹繩帶有韌勁,就可以用來捆糉子了。竹繩的製作是個費勁兒活,通常都是老人們比較拿手。別看竹繩製作不易,捆紮糉子也不易。稍不留神還會割傷手,爸爸媽媽每次拿竹繩捆紮糉子無一例外都會割傷手指。奇怪的是,這些竹繩到了爺爺奶奶們粗糙老繭的手裏就變得順柔聽話了,真是奇了,奇了!

和舍的糉子不僅“外衣”奇,而且“肚子”裏的餡料也有特別之處。它的“肚子”裏不僅有鹹鴨蛋、豬肉,還加了一位特殊餡料——一種野草(我叫不出名字)。老人們喜歡把這種野草尋來洗淨切碎,放到糯米里面去包糉子。加了這味野草的糉子煮熟後就會變得好看的淡紅色。據奶奶們說,加入這種野草有助於消化。我吃糉子的時候沒吃出野草的味道,就一個“香”字!

和舍的糉子另外一個奇特,那非“機糉”莫屬了。這種糉子沒有餡料,人們先把一種野草(方言叫播易)燒成灰,接着把灰浸泡在一定比例的水裏面,過濾成一種黃色的水,最後拿來浸泡糯米。浸泡好的糯米就可以直接包糉子了。糉子煮熟後,淡黃晶亮,清香四溢。這種糉子個頭很小,就三個手指那麼大。吃時,將“機糉”蘸上蜂蜜、白糖或者紅糖,咬上一口,甜甜的,脣齒留香,和鹹糉子的味道截然不同。

聽老人們說,在古代過端午節時,沒有冰箱儲存糉子,人們就把糉子放入盛滿水的大水缸裏冷藏,每天更換一次清水,這樣放置可以保鮮一個月呢!

說到這兒,你們是不是都流口水啦?來一個和舍的糉子,過過癮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