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

需要是根本作文

本文已影響 5.16W人 

“我們如果承認教育是活的,我們教育兒童,就要根據兒童的需要的力量爲轉移。有的兒童天資很高,他的需要力就大些;有的兒童天資很鈍,他的需要力就小些。我們教育兒童,就能按他們的需要的力量若何,不能拉得一樣。”

需要是根本

這是陶行知在《活的教育》一文的一段話。

讀到這段話,給我第一感覺就是,因材施教,教育要因人而異。就是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加以教育。

我想到,“因材施教”千年之前就已經提出來,但至今仍未得到解決,恐怕今後一段時間也不可能解決。爲什麼?很簡單,我國人口衆多,學校班額大,一般一個班級都在五六十人。這樣的大班額,做到因材施教,只能是停留在紙上,嘴上說說而已,要落實到實際就是天方夜譚。只是其一。

另外,在目前沒有好的辦法的前提下,高考仍是相對公平的原則。只要有考試在,就很難做到根據兒童的需要進行教育。一切是分數說了算,至於學生的喜好、情感、價值觀等只能靠邊站。

再有根據兒童的需要教育,對教師的要求高。首先要研究學生,瞭解學生;其次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設計不同方法。光這一點,教師恐怕難以做到。

但,不管如何,當下教育正在朝着這個方向在努力,有很多的老師在努力地踐行着,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教育。

其實,如果教師少一些功利,把分數看淡一些,也許容易做到些。因爲兒童的成長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自然人與人之間也就不一樣,有聰明的,也有遲鈍的;有可愛的,也有頑皮的。因此,我們不可能用一種方法解決。必須根據他們的力量,量力而行。就如吃飯,有的人飯量大一些,他能吃五六碗,有的人飯量小一些,他只能吃一兩碗。對於他們只能根據需要吃飯,如果我們規定了都要吃五六碗,飯量小的,自然會吃壞身體。

知道了這些,教師就沒有必要統一要求,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弄得自己心力交瘁,學生卻苦不堪言。特別是我們做基礎教育的,更應尊重兒童的特點,從兒童的需要出發,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批評。也許“在我們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頓;在我們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們的惡語之中,可能就有愛迪生。”不要兩眼總是盯着那點分數,眼界要高遠,兒童是不斷變化的,也許我們眼中的問題生,到了中學、甚至大學,或者走上社會成了有用之材。一切沒有定數,教師要做的就是儘量發現的長處,引導、促使他更好地發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