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

節糧隨想作文

本文已影響 6.48W人 

“一粥一飯,當時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

節糧隨想作文

吃,大概就是中國人的一大特點。從古至今,中國人充分發揮其智慧在吃這一方面。大到賓宴餐桌上的美食,小到各色各式的街頭小吃,人們的生活總是離不開吃的。

然而,在這吃的背後,卻令人觸目驚心。在餐飲方面每年的浪費約爲三千二百多億人民幣。其中包括儲藏、運輸、加工和餐飯。但餐桌上的浪費卻是兩千多億元。這些被浪費的糧食可以供約2。5億人一年的口糧。這麼龐大的數據,我震驚了。

自我記事以來,我吃完飯以後碗幾乎是空的。或許是習慣了飯後空空的碗,現在看見碗裏有剩飯心裏就會過意不去,有種奇怪的感覺。我們從小學就已經能熟背的《憫農》就印在心中,但在餐桌上浪費時,就猶如從未見過一樣。

勤儉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當今社會,大部分的人都做都到了勤,因爲他們需要滿足溫飽和享受物質生活。與此同時,儉這一方面卻常常被忽略。勤與儉好像分了家似的。或許在有些人的觀念裏,他們本就不是一家。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有時人們就只是因爲糧食的外觀、口感不好就隨意丟棄。這種行爲,大到餐廳,小到每家每戶。糧食不應該被浪費。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但在吃的方面差距別樣大:有些人每天清湯寡水,難以充飢。有些人滿嘴流油、捧腹坐在滿是飯菜的餐桌前,他們只是隨意的看一眼。而等待這些糧食的,不是去滿足人們、爲人們提供能量與營養。而是被當做垃圾一樣被處理。在那些人的眼中,就是就是用來浪費的嗎?

自習近平總書記上臺以後,厲行節儉。人們也自發搞起了“光盤行動”。越來越多的人們參與到這個行列中。人們比的不是誰吃得好,而是誰的餐桌上更乾淨。這就是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在各種各樣的宣傳媒介中,節糧這一行爲經常被提及。大部分人已經從自己開始做起。一次與同學去吃飯,同學的碗中還剩半碗飯,放下筷子就想起身走。另一個同學舉起自己乾淨的碗說:“你真的要這樣嗎?說好的光盤行動呢?”那同學只得又低着頭接着吃完。就是這樣的行爲,只是一句勸說,又帶動了一個人。有時,我們做的不必太多,儘自己所能就夠了。

人們都知道積少成多。每天浪費一點糧食,時間長了,也就不是一點了。懂得節糧的人多了,那麼浪費糧食嚴重的現象就會減少。都是積少成多,是要當前者還是後者?我們節約糧食,也就是善行,是對糧食的善,是對勞動人民辛勤成果的善。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