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

生命的果實作文

本文已影響 5.03W人 

“這是我生命的果實。”

生命的果實

“請吧,把你們選中的吃掉,剩下的屬於我自己的,那是我的最好的果實。即使我沒有更多的東西可讓你們回憶,我也要提供更多的東西讓你們忘卻。”

他說孤獨源於愛,無愛的人不會孤獨。

他說孤獨是人的宿命,它基於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一個旋生旋滅的偶然存在,從無中來,又要回到無中去,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夠改變我們的這個命運。

他的語言平鋪直敘,沒有過多的修飾,沒有矯揉造作的文字遊戲,但卻總能直指人心,甚至達到震顫心靈的效果。

我想知道他是怎麼看待“死亡”的。

於是他說:“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爲物傷其類:自己也會死。”他又言:“死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爲殊途同歸:自己也得死。”

死,從他的口中說出,彷彿是最尋常不過的事。很多人都已死了,又有很多人即將去死。石頭記林黛玉爲愛自戕,文革老舍含冤自沉太平湖,語文書、歷史書上的各位烈士云云,他們多是死得崇高,去得有意義。可像我,一個1999年出生的高中生,如果對別人說起自己成天在想“死的意義”,怕是會被人取笑。我知道我做不到像個烈士一般死得風輕雲淡,真正死到臨頭了,我大概會怕得瑟瑟發抖,大喊“上天饒命”等等,可週國平用極爲平實的語言告訴我,死亡的意義不在於此,而在於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覺醒,告訴自己,“我不該就這麼永遠消失。”

向死而生。立足於死亡而珍惜生命,最大限度地實現其獨一無二的價值,這就是死亡的價值,也是思考死亡的意義所在。

寫到這兒,我突然記起小高考動員時一位高三學長的戲言:“(小高考成績出來後)對於那些得4A的人來說,活着,必然有它存在的價值,對於那些一個A都沒得的人來說,我們說,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這當然只是戲言,我在此舉此例也並非有何他意,只是覺得對於我們(高中生)來說,圈子很小,生活很簡單,所以有時候一場考試就顯得“黑雲壓城城欲摧”,一點失利就杯弓蛇影,引起整個班級的恐慌。其實跳脫開來,考試就是一張紙,一支筆,幾個小時的事,相較於漫漫人生,相較於“死亡”的意義,又何足掛齒?

這個世界比教科書上的世界大很多,它將你引入從未深入瞭解過的領域。它像一座小小的丘陵,算不得多高遠,卻足以令你窺見自己生命長河的軌跡。

我想自己大概已經過了那個敢想敢瘋、上天入地的年紀,不會再故作深沉地眺望天空,不會再一個人寫下那些酸酸的關於青春關於愛的稚嫩見解。我已經決定把自己的敏感與細膩小心翼翼地貼身藏起,在同學與老師面前做一個熱情,開朗,不拘小節的人,在該笑的時候笑,在該起鬨的時候起鬨。只是現在,某個片段,某個時刻,當我看到他的文字,我會想起當時自己糾結於情感的細膩心思,會記起自己在某場考試後也曾萬念俱灰,體味過類似的絕望,會懷念當時的恣意與放肆,會突然自己一個人留下沉默的眼淚……

我想與它一起成長。在它的字裏行間,我窺見了自己曾經鮮活過的青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