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精選8篇)作文

本文已影響 5.29W人 

篇一: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精選8篇)

教學目標:

①瞭解詩詞有關知識

②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④啓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課前準備:

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蒐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教學設計

觀滄海曹操

1、導入新課: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峯。他已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爲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裏,藉着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爲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着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學習,全班討論):

[明確]

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盪漾,山島聳立

——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

——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描寫的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爲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3、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裏,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爲“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灣

1、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2、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②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明確]:

①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纔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爲“江春”作鋪墊。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爲因果,渾然一體。

②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3、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着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爲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爲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4、作業:

背誦這三首詩。

練習:一、

5、板書設計:

觀滄海、曹操、東漢、四言樂府、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王灣、唐朝、五言律詩、駕舟揚帆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唐朝、七言律詩、賞花觀鳥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元代、元曲、悲秋思鄉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教學設計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1、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確:

[明確]

①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頸聯:寫花草,着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爲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②“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爲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爲什麼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甦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奼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1、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爲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2、感知內容

①教師範讀,學生仿讀。

②學生閉目,隨着老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簡筆畫,加深思考。

3、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學生配樂朗讀。

4、拓展延伸:

學生交流自己蒐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5、作業:

①將蒐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

②展開想像,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6、教後反思:

《觀滄海》展現海島生機勃勃的句子是①。展現大海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的句子是②。描繪大海吞吐日月、包孕星辰的雄渾景象的詩句是③。詩中描寫實景的句子是:④。詩中描寫想象的句子是:⑤。運用互文的句子⑥。與詩歌正文內容無關的句子:⑦。統領全詩的句子:⑧。

①(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④(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⑦(幸甚至哉,歌以詠志。)⑧(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6《錢塘湖春行》中頜聯是:①。頸聯是②,名句是③。描寫西湖花草美景的句子是④。描寫初春景象的句子是⑤。詩中描寫鶯歌燕舞的名句⑥。既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又表達詩人讚美之情的詩句:⑦。表明觀景處所的詩句是:⑧。請寫一句詩,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與“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著春泥”的修辭一樣的句子:⑨。以對偶、擬人寫出西湖早春生機蓬勃的景象,抒發了詩人的喜悅之情的句子:⑩。詩人出遊的季節是早春。從文中的句子中⑾可以看出來。

答案:

①(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②(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③(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④(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⑤(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⑦(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⑧(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⑨(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⑩(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⑾(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次北固山下》一詩的頷聯是①。頸聯是②。最能突出地表達漂泊在外的遊子對家鄉親人深切思念之情的句子是③。道出新舊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④。描寫江上景色的句子是⑤_。運用對偶的名句是:⑥。運用設問的名句是:⑦。既寫出了實景之美,又表現了虛景的壯闊的句子:⑧。

答案:①(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②(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③(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④(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⑤(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⑦(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⑧(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天淨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遊子之悲的句子是①。能側面表現遊子長期漂泊異鄉的詩句是②。詞的主旨句是③_。從正面襯托遊子的悲秋思鄉之情的句子是④。程遠遠在異鄉,面對晚霞中森林的奇異風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確實迷人,但遠離故土的滋味實在是不好受。感慨之中,馬志遠的《天淨沙-秋思》中的名句⑤不覺脫口而出。

①(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③(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④(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⑤(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篇二: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①瞭解詩、曲有關知識及作者寫作背景。

②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③品味語言,體會詩歌意境,啓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課前準備

詩、詞、曲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蒐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歌,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教學設計

(一)觀滄海曹操

導入新課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峯。他已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爲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裏,藉着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爲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着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學習,全班討論明確:

[明確]

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剿?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盪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爲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裏,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爲“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二)次北固山下王灣

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②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①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纔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爲“江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爲因果,渾然一體。

②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着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爲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爲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作業

背誦這兩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錢塘湖春行》《天淨沙•秋思》

(三)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確:

[明確]

①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着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爲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②“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爲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爲什麼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甦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奼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四)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導入新課

幾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爲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感知內容

教師範讀,學生仿讀。

學生閉目,隨着老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簡筆畫,加深思考。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學生配樂朗讀

拓展延伸

學生交流自己蒐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延伸作業:

①將蒐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

②展開想像,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篇三: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

——馮立剛

教材分析:《古代詩歌四首》是新編人教2011課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也歸屬與人與自然主題。該單元學習目標爲:重視朗讀課文,想象文中描繪的情景,領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連,感受漢語音韻之美;注意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觀滄海》波瀾壯闊,氣勢雄偉。《天淨沙.秋思》的畫面淒涼,惆悵萬千。面對着同樣的秋天,兩位作者因爲胸襟、境遇的差異,導致觸景者的情感發生了巨大的落差。

設計理念:本節課擬採取整合的形式,對四首詩歌的順序重新調整,把《觀滄海》和《天淨沙.秋思》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穿插作者的生平資料,引導學生深入品味詞句,想象詩中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時,注重課堂誦讀。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讀準字音,讀好停連,讀出節奏,讀出韻律,感受詩歌的聲韻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讀準字音,讀好停連,讀出節奏,讀出韻律,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2、通過對話、討論、探究、啓發等方法,引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韻律,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2、想象詩中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初步掌握作品的寫作手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前預習: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課文。

2.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初步理解詩句含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背誦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古代詩歌四首》。我們先來看《觀滄海》和《天淨沙·秋思》。

預習時老師讓大家把這幾首古詩背下來。誰來背背這兩首詩。

二、展示目標。

多媒體投影,個體朗讀。

三、朗誦詩文。

1、教師範讀。

2、指導節奏劃分。

3、分組朗讀。每組朗讀一首。

四、理解詩意。

1、出示問題:如果請你給這兩首詩歌插圖的話,你打算選擇哪些景物?你打算突出這些景物的什麼特點?

2、學生默讀詩歌,思考整理。

3、課堂展示,相互評價。

4、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探討。

5、提問:題目“觀滄海”能不能換成“觀大海”?“滄”字是什麼意思?“秋風蕭瑟”裏的“蕭瑟”是什麼意思?請選擇,並說明理由。

投影:

滄:青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換。

蕭瑟:①①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②冷落;淒涼。

6、投影詩意,吟對詩句。

不按順序投影《觀滄海》詩意,學生分組,一組讀詩意,一組吟對詩句。

銀河星光燦爛,也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涌現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讓我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日月晝夜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7、提示:“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兩句與本詩正文沒有直接關係,是樂府詩結尾的一種方式。

五、體悟情境。

1、“詩言志”。一位詩人由於種種原因,他可能憂國憂民、壯志凌雲,他也可能兒女情長、牽腸掛肚。老師把前者叫做“大美之情”,後者叫做“小美之情”;因此,他們寫出來的詩呢,就有了“大美之境”和“小美之境”的區別。

投影:

“小美之情”:指情感是私人化的,沒有直接和國家民族的利益聯繫起來。

“大美之情”:和國家民族的利益聯繫起來的。

“大美之境”:筆勢宏大,境界開闊,想象奇特,瑰麗雄偉。

“小美之境”:小處落筆,,微妙細緻,柔婉清麗,韻味深長,精巧細膩

2、自由誦讀,體悟兩首詩是“大美之情”還是“小美之情”,是“大美之境”還是“小美之境”,對比齊讀,進一步體悟是怎樣的情、怎樣的境。

要求分別用一句較爲凝練的話來表達。

投影:作者簡介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胸懷天下,壯志凌雲。三國名士許劭對他的評價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年輕時熱衷功名,但一直未能得志,困窘潦倒。他幾乎一生都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

教師示例:《天淨沙秋思》“小美之情”:孤獨淒涼寂寞愁苦

3、課堂討論。

4、教師總結、投影:

《天淨沙秋思》“小美之情”:孤獨淒涼、寂寞愁苦、

“小美之境”:蒼涼渾遠、肅殺淒涼、

《觀滄海》“大美之情”:心懷天下、壯志凌雲、

“大美之境”:波瀾壯闊、氣勢雄偉、

5、讀着《觀滄海》,我們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東漢末年羣雄並起硝煙瀰漫的歷史風雲,感受到詩人主宰江山捨我其誰的氣慨。這就是英雄!每次讀曹操的這首詩,都會讓老師想起另一位時代英雄——毛澤東。大手筆才能繪出大英雄,請同學們朗讀拓展材料上的這首詩。

6、拓展誦讀。

①投影:《沁園春·雪》上闕。

②學生齊讀、體悟。

六、作業。

蒐集摘抄自己喜歡的古詩詞。

篇四: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①瞭解詩詞有關知識。

②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④啓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課前準備

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蒐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一、導入新課

1、題解: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唐代大詩人。其詩歌形象鮮明,語言通俗,內容清新,如《長恨歌》、《憶江南》等,深得人們的喜愛和傳誦。有《白氏長慶集》72卷,集詩3000餘首,數量之多,是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的。

二、感知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聽錄音朗讀,學生仿讀,學生分組讀。

2、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3、[問題組]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確:

[明確]

①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着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爲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②“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爲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爲什麼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甦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奼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一、導入新課

1、題解: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爲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2、作者簡介:

馬致遠是元代時著名的大戲劇家、散曲家。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馬致遠仕途不如意,長期漂泊,足跡所到之處,總有與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這個哀婉又與他對國家的哀傷連結在一起。《天淨沙·秋思》就是馬致遠旅途漂泊時的作品之一。

2、作者簡介

二、感知內容:

聽錄音朗讀,學生仿讀,學生分組讀。

三、研讀與賞析

1、前三句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請用簡潔的語言來給這幅圖畫擬一個恰當的名稱。

2、作者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詞句體現出來?表現了他怎樣的情感?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四、堂上練習:

1、《錢塘湖春行》中,藉助鶯燕的活動傳達了春天來臨的信息,也透露着詩人的喜悅之情,這兩句詩是:

2、《錢塘湖春行》詩中從植物的變化寫早春的景象的詩句是:

3、《天淨沙·秋思》中,暗含題中“秋”字的三個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與“夕陽”相呼應的是:“________”,與“天涯”相呼應的是:“”,最能觸發旅人(遊子)思鄉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體現“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五、延伸作業:

①背誦、默寫四首古詩。

八、教學反思:

詩歌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精髓,除了讓學生背誦古詩以增加文化的積累外,更需要向學生講明其精要所在,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水平尤爲重要。

篇五: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知識。

2.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能夠準確背誦並默寫,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和朗讀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反覆朗讀中啓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二課時

課前預習:

1.給生字注音。

2.試讀課文。

3.劃分各首詩歌的朗讀節奏。

4.瞭解作者和作品

(1)解釋題目的含義。

(2)簡介作者和作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觀滄海》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2)作品簡介

題目《觀滄海》中,“觀”的意思是“遠望、眺望”,滄海:大海,這裏指渤海。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後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

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樂府四言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教師範讀或播放錄音,要求字正腔圓,感情飽滿。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奏感。

3.整體感知課文

①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補充內容:

水何澹澹:何,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②難點點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於滄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重點提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觀”字統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動靜結合,描寫大海全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描寫靜景,表現了島上的勃勃生機;“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描寫動景,表現了大海的磅礴氣勢。

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詩人面對迷人的海上風光,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後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爲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主題:本詩作者描寫了大海的壯麗景色,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抱負。

難點點撥:說說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爲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後顧之憂。(當時曹操已削平北方羣雄,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紡一北方,如果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就可以實現蕩平宇內,一統天下的宏偉目標了。)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表現自己的偉大抱負,闊大的胸襟。

5.小結:“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裏行間洋溢着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三、《次北固山下》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聞名。

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後曾往來於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題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介紹律詩的有關知識:

律詩共八句。分爲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四聯。

押韻,每聯的尾字押韻。押韻的字叫韻腳。

頷聯、頸聯一定是對偶句。

3.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教師範讀或播放錄音,學生齊讀,整體感知

4.合作探究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江春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思念故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懸”是端直高掛的樣子,風“正”表明順風,同時又是和風,因此帆便端直高掛了。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分析。

a、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着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表現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

5.背誦全詩.

四、佈置作業

背誦、默寫《觀滄海》和《次北固山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錢塘湖春行》、《天淨沙秋思》

一、《錢塘湖春行》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從詩的體裁看,《錢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七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七言詩句的節拍有××/××/××/×,××/××/×/××。如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有時也可以這樣劃分:××/××/×××。如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2)教師範讀或播放錄音,學生齊讀,整體感知

3.合作探究

(1)從《錢塘湖春行》的哪些詞語可以看出寫的是初春景象?

如:“水面初平”、“爭暖樹”、“啄春泥”、“沒馬蹄”。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歸納主題。

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3)詩中“幾處”“誰家”用得極有分寸,換作“處處”“家家”就沒有這種效果。聯繫全詩,說說爲什麼。

“幾處”“誰家”照應“早鶯”“新燕”,準確地反映了初春時景物的特點,也表達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換作換作“處處”“家家”就沒有這種表達效果。

二、《天淨沙秋思》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馬致遠:元代著名戲曲作家。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代四大戲曲作家。

從詩歌的體裁看,《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淨沙”是曲牌名,相當於可以填詞歌唱的樂譜;“秋思”是題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

馬致遠的散曲,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爲有名,被譽之爲“秋思之祖”。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爲它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2.朗讀指導與訓練

(1)劃分這首散曲的誦讀節奏。

提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教師範讀或播放錄音,學生齊讀,整體感知

3.合作探究

(1)《天淨沙秋思》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些都是悽清、悲涼、感傷之景。

點撥:“小橋流水人家”是以樂景反襯哀景,“小橋流水人家”雖好卻不是自己的家鄉,有家歸不得,更加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2)哪句可以作爲點睛之筆,道出了遊子的情懷?

斷腸人在天涯。

提示:斷腸人,指長期漂泊在外的遊子。

(3)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歸納主題。

通過悽清、悲涼、感傷的秋景描寫,表現羈旅遊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4)根據詩歌內容展開想象,寫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數150字左右。

深秋,夕陽西下。古道上,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正踽踽獨行,陪伴他的惟有那匹衰瘦的老馬。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將要歸巢的烏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橋,看到溪水流經的幾戶人家,炊煙裊裊,充滿幸福溫馨,而他此刻卻有家難歸,眼看太陽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處?獨自承受長夜漫漫,怎麼能不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背誦全詩.

三、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詩歌《錢塘湖春行》、《天淨沙秋思》

2.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三。

篇六: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反覆誦讀並熟練背誦

2、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所蘊含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所蘊含的意境。

學習難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所蘊含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自主預習案:

1、查字典,給下列加點字注音,然後讀讀寫寫。

滄海()碣石()澹澹()竦峙()蕭瑟()

2、速讀詩歌,完成下列題目。

①、《觀滄海》作者_____________東漢末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與其子_______、_______並稱“建安三曹”。

②、《次北固山下》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朝人,選自_____________。

3、理解課文內容填空。

①、《觀滄海》是一首抒情詩,詩人採用__________的手法,勾畫出______________的雄偉景象,抒發了______________的豪邁情懷。

②、《次北固山下》中描繪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江南早春景色,境界壯闊,情景交融,既抒發了詩人旅途中的____________情懷,又寫出詩人放眼山川的寬闊胸懷。

學習過程:

一、情景導入,明確目標。

今天我們將要接觸古代四首詩歌,它們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詩人們登山望海、駕舟揚帆,賞花觀鳥,詠春悲秋,無不用凝練生動的語言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圖畫,喚起我們心底的美好情懷。

二、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觀滄海》寫景句子從“”到“”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寫的是景,後四句寫的是景。這首詩借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融合在一起,詩人以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和的表現。詩中洋溢着激情。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2、《次北固山下》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北,三面臨長江,與金山、焦山合稱京口三山。

“次”的意思是:。次北固山下,就是的意思。在冬盡春來的時候,詩人沿江東行途中泊舟在北固山下。在長江的孤舟上,太陽初升,詩人面對江南的青山綠水,感受時光流駛,心中不禁涌起的思想感情。全詩融寫景、抒情於一體,和諧優美,妙趣橫生,堪稱千古名篇。

(二)研讀課文

1、研讀《觀滄海》,品評探究,領會詩的意境美。

(1)“”開篇點題,交待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對象。

(2)“”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作者描繪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動景,哪些是靜景?

(3)“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渲染了大海怎樣的氣勢?

(4)哪些語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2、研讀《次北固山下》,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美。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這兩句詩的意思

(3)“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寫的是什麼美景?這一聯詩最耐人尋味,到底蘊含着怎樣的哲理呢?

三、當堂檢測

讀《觀滄海》,完成後面問題:

1、這首《觀滄海》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作者,是時期著名的

家,家、詩人。他的詩以見稱。

2、是非分明,判斷正誤(對的打“√”,錯的打“×”)

①“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兩句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對象。()

②“臨”字統領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寫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全景式地描繪了大海那種蒼茫動盪的氣勢。()

④這首詩前八句是實寫,後六句是虛寫。()

⑤“水何澹澹”是描寫無風時海面水波動盪的樣子,“洪波涌起”是描寫有風時大海波濤洶涌的壯闊氣勢。()

⑥這首詩通過寫景抒情,借勾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3、《觀滄海》中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的句子是:

篇七: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通過詩中的景物景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來表現感情。

3、賞析名句

知識鏈接:

1、詩人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僬郡(現在安徽毫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打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敗於赤壁。後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爲武帝。善詩歌,《步出夏門行》《篙裏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晚年與“詩豪”劉禹錫友善,稱“劉白”。他的詩歌通俗易懂、流暢自然。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馬致遠(約1250-1321至1324間),漢族,大都(今北京)人,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因《天淨沙·秋思》而被稱爲“秋思之祖”。

2、文學常識。

在中國中古時期的漢魏兩晉南北時代,中央政府一直設置着管理音樂和歌曲的專門官署樂府,負責採集和編制各種樂曲,配詩演唱。這些配樂演唱的詩歌,就稱爲樂府詩,也簡稱樂府。在體式上,樂府詩以五言爲主,兼有七言及雜言。句式比較靈活自由,語言自然流暢,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氣息非常濃厚。

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成熟於中晚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爲五言、七言句,簡稱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爲首聯,第二聯爲頷聯、第三聯爲頸聯、第四聯爲尾聯。

合作探究:

一、《觀滄海》

1、本詩題爲《觀滄海》,那麼作者東臨碣石,都看到了怎樣的景象?(用自己的話描繪一番,想想這景象與一般的秋景有何不同。)

2、找出最能體現作者博大胸懷的語句,用自己的話詩意描繪,你從中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

兩首詩都寫“鄉愁”,兩種“愁”的程度一樣嗎?比較兩首詩的景物,看看有什麼區別?

三、《錢塘湖春行》

哪些詞句可以看出這是“早春”的景象?景中有情嗎,說說你的看法?

四、名句賞讀。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被人們廣爲傳誦,請你從表現手法和思想感情兩方面略作賞析。

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生”字和“入”字用得極妙,請你說一說這兩個字妙在何處?

3、“幾處早鶯爭暖樹”中“爭”字用得好,試品一品其妙處。

4、“小橋流水人家”一句描寫出溫馨恬靜的景象,似與上下文意境不符,聯繫全詩,談談作者爲什麼這麼寫?

課後檢測: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sǒngzhì()()jié()石澹澹()()

蕭瑟()()沒馬蹄()白沙堤()

二、填空。

1、《觀滄海》一詩選自《_________》,作者____,字____,_____(朝代)_____

家、______家、詩人。

2、《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次”意爲_______,該詩作者爲__代詩人____。

3、《觀滄海》中展現海島生機勃勃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觀滄海》由大海的壯闊而想像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次北固山下》寫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浪平靜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次北固山下》表達出遊子思鄉之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錢塘湖春行》寫春天迷人動感的四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天淨沙•秋思》點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以致用:

“一切景語皆情語”。下面,我們就借鑑古典詩歌中常用的借景抒情一法,嘗試寫一段景物,

來表現自己的某種心情。(100字左右)

篇八: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1.瞭解作者及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朗讀並背誦詩歌,感受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重難點)

能力目標,體味各首詩歌中作者所創設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

情感目標,感受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領會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課時

1.瞭解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重難點)

3.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難點)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是哪種文學體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學習《觀滄海》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於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2.寫作背景。

《觀滄海》選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二)朗讀指導

1.學生自讀,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2.教師範讀,正音解詞。(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奏感。

4.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

明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明確: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爲和樂而加的,與詩的內容無關。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明確:“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

目標導學二: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世稱“詩仙”。

2.寫作背景。

詩人王昌齡於天寶年間被貶爲龍標尉,當時李白正在揚州,聽說此事,便寫下此詩,寄託對朋友的牽掛。

(二)朗讀指導

1.學生自讀,把握七言詩的誦讀節奏。

2.教師範讀,正音解詞。(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奏感。

4.理解大意。

(學生概述,老師補充指正)楊樹花已落盡,杜鵑鳥在不停地啼鳴,聽說你被貶到龍標去了,一路上要經過五條溪水。我把爲你而憂愁的心,託付給天上的明月,它伴隨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邊。

(三)合作探究

1.詩中融情於景,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的句子是哪兩句?

明確: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2.聯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寫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詩的開頭寫景爲什麼選取“楊花”“子規”來寫?

明確: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鳴聲異常悽切動人,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

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一名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擬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將“愁心”帶給遠方的朋友,詩句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以及對友人的關切之情。

三、板書設計

觀滄海觀海地點:東臨碣石海的宏偉海水:水何澹澹山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海波:洪波涌起海的氣概日月出其中星漢出其裏遼闊雄壯想象奇特雄心壯志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漂泊無定子規:不如歸去離愁別緒明月:陪伴友人―→關懷、思念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