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一

從未走遠作文欣賞指導

本文已影響 5.47W人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從未走遠

——湯顯祖

在庸煩的俗世,穿過車馬喧囂的人羣,在少有的寧靜中,發現它從未走遠。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卻是湯顯祖《牡丹亭》中的經典唱段《皁羅袍》!漫步在街頭的我循聲望去,卻是一位老者正在教一位小女孩唱崑曲。

崑曲的細膩綿長,格調高絕我也只是久聞其名,今日卻終可以一飽“耳”福了。

老者聲音高亢,音色清亮,一段《皁羅袍》被其唱得神乎其技,韻味十足。那小女孩卻是唱得婉轉悠揚,清麗軟糯的吳音,給她尚不熟練的臺詞粉飾了起來。

卻見她二人都極專注,似是已入無我之境,倒應了王國維那句話“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皁羅袍》中柳夢娘借遊園而抒其意的唱段竟被二人唱出了“餘花落處,滿地和煙雨”之感,雖不同了於原本的傷秋,悲情之感,卻多了一種江南獨有的纏綿、多悲之情,卻真是體現了崑曲的悠長,細膩。

我不由得大叫一聲:“好!”

她們轉過頭來,有些疑惑地看向我。

我走上前去,與她們攀談起來。

“小朋友,你知道我們唱的是什麼嗎?”

我趕緊答道:“是崑曲大家湯顯祖《牡丹亭》中的《皁羅袍》。

老者有些感傷的說:“現在人聽戲曲的少,像你這樣知道了解崑曲的人就更少了。哎!明清時期崑曲還是主流戲曲之一,但現在的人太浮躁,都無法靜下心來聆聽一部完成的戲曲,更別提崑曲了。”

老人又說:“我出生在崑曲世家,自幼和父親學崑曲,自七歲時就和父親學唱這段《皁羅袍》,我唱了五十多年,如今也只有小孫女願意跟着我學,哎!老人重重嘆息一聲,帶着孫女離開了。

看着他們離去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崑曲成於它的高雅,又敗於它的高雅,曲高和寡,正是崑曲的現狀,換言之,崑曲如是,京劇如是,書法如是,國畫亦如是,幾乎所有的傳統文化皆如是。

“郴江幸自繞郴山,爲誰流下瀟湘去。”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難道任其發展,致使百年之後,國萃就此失傳?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傳統的未來撲朔迷離,不可捉摸。

不久後,又聽到一個消息,新型冠狀病毒患者有許多是由中藥治療且效果顯著,傳統又一次出現在人們眼前,顯示着它們的存在

傳統文化的黎明即將到來。

傳統從未走遠,一直就在我們身邊,只要靜下心來,細心體悟,用心傳承,終會發現它們的美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