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三

我是采詩人作文

本文已影響 5.02W人 

《禮記•王制》曰:天子每五年視察一次,所到之處,“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我是《詩經》采詩人陳詩,已走了十多個地方。現在,是西周天子命采詩的第七個五年,我來到了“豳”。

我是采詩人作文

我帶着兩個隨從和一匹馱着記錄文字的白馬,翻山越嶺,風塵僕僕,歷盡千辛萬苦,終於看到了清澈的河流,看到了低矮的茅草屋,還看到了在綠茵茵的田裏勞作的奴隸。奴隸們衣衫簡陋,打滿了補丁,臉色青黑,卻不見奴隸主的影兒。

於是,我們走進一家非常宏偉的房子,房屋的主人很熱情地招待我們。他衣衫華貴,體態臃腫。他的妻子也是一個體態豐滿的人。"我奉天子之命來‘豳’采詩。請問這兒民風如何?”

“好、好、好,太好不過了。您看看,我們這裏風調雨順,家家都豐衣足食。”房屋的主人滿臉堆笑,諂媚地說。“可有地方詩歌?”那主人微微一挑眉:“沒有,沒有!”

“不對,阿奴姐姐經常念一首詩歌,阿隸和阿僕叔叔也常念。”一個不知從哪站出來的小男孩兒突然說。“胡說!”那夫人大聲呵斥小男孩兒,小男孩低頭不敢說話了。

主人拱手道:“陳太師,小孩無知,見諒,見諒。”

我心中非常納悶,本想問個明白,卻見二人不願再留客。我們離開後,聽到他們在打罵小男孩兒。

我先後走訪幾十戶人家,包括縣令那兒,也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我百思不得其解,看着遠處田裏耕作的奴隸,我明白了。“那個小孩兒說的,阿奴、阿隸,阿僕都是奴隸的名字吧,我們一直問的是奴隸主。也許這兒的詩歌只有奴隸知道吧。”想到這裏,我們又走訪了幾戶人家,可是那些奴隸在奴隸主的密切監視下支支吾吾,都擺手說不知道。天色將晚,我們仍然一無所獲。

第二天,我們行到一處山林,山林密密,有火光驚起一片鴉雀。仔細看樹林裏隱隱約約有一戶人家,這裏與縣城隔了十幾裏山路。“有人在嗎?”隨從上前敲門。只見開門的是一名身着青布羅裙的婦人,頭髮花白。她見到我們有些驚訝:“您是陳太師嗎?”我有點吃驚,她又微笑地請我進屋:“縣裏的事我略知一些。”

我沒有問詩歌,而是先問了她的家境。“很好的。”她依舊笑着:“我本是縣令的妻子。但縣令不管事,整天飲酒作樂,日常待我像待奴隸一樣,拳打腳踢,我忍受不了這非人的折磨,便和縣令的一個奴隸逃了出來,也是我現在的夫君。可是好景不長,縣令還是發現了我們的落腳地,他派人抓走夫君去從軍,並安排我幹更重更苦的活兒,幸運的是我再次逃出來了。我和孩子,東躲西藏,三年後,終於在這兒安定下來。”

婦人說完淚流滿面,我也被她的故事深深打動了,不知怎麼安慰。

“陳太師,您是知書達禮,深明大義的好太師,西周會因您興盛的。您別擔心我,我現在很自由,沒有繁重的勞動,日子好多了。”她頓了頓,“我這兒有兩首詩歌,勞煩太師記錄。”

我心中大喜,連連吩咐隨從拿來石板和刻筆。她接着說:“一首名《破斧》是我夫君從戰地帶來的。‘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

“您夫君……”

“他回來後,因重傷不久便去了。”

“恕我多言。”我不禁爲這名女子感到心酸,同時也不由升起敬佩之情。

“另一首是《七月》,這兒流傳最廣的一首詩歌了。您記着:‘七月流火,九目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她的聲音十分悲憤,十分哀傷。我彷彿看見了一個不屈的奴隸,在吶喊着。他們整日耕織、採藥、割草,剪枝、打獵,卻吃不飽,穿不暖,飽受欺辱。

我將這首詩帶回,獻給了周公。春秋中葉,奴隸逐漸解放,底層人民的生活也暫時得以好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