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三

文明的韌性作文精選

本文已影響 7.37W人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脈搏跳動至今,無論是古時靖康之難,釣魚城之圍,土木堡之戰等亡國滅種的危機,還是近外國列強入侵的動亂,中華文明都在死亡線邊緣掙扎而起,甚至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文明的韌性

相較於斷斷續續、不絕如縷的三大文明古國,中華文明具有一種獨特的韌性,“風雨不動安如山”,中華文明何以獨具韌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因爲自強不息,所以中華文明擁有絕地求生的勇氣,張載有言,“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這種不斷向上、孜孜以求、永不停息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書人。于謙面對鞍達的進攻力排衆議,誓死守衛北京城,爲大明王朝贏得了一線生機;左宗棠面對沙俄的蠻橫索取,堅持己見,遠赴新疆擊退入侵者,爲岌岌可危的晚清守住了伊犁;中華兒女面對日寇的進攻,抱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頑強心態,取得了近代以來抵禦異族入侵的第一次完全的勝利。正因爲自強不息已刻入我們的靈魂,再大的風雨也不能阻擋中華文明的前進。這是中華民族血脈裏流淌的剛性。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因爲厚德載物,所以中華文明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

中華文明在五千年漫長的征途中,一方面與外來文化並肩而行,尊重包容它們的特質;一方面對外來文化擇善而從,吸收融合它們的成分。費孝通先生對這種態度的概括是,“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傳播,唐朝對拜火教等諸多宗教的包容,無一不體現了中華文明厚德而載物的特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中華文明以包納萬物的胸襟和氣魄,在接納異質文化的同時,成就了自我。這種“和”的精神,也體現在國民身上,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借一個英國人之口,道出了國民血液中“和”的精神,“他們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寬容,彼此體諒。”這便是中華民族血脈裏流淌的彈性。

民族復興離不開精神文明建設,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藉助中華文明的韌性,使其葆有頑強的生命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