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三

根與本,虛與實作文

本文已影響 6.93W人 

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人貴爲高等動物理由有許多,但最爲重要的的理由是因爲人類有喜怒哀樂、有價值觀、有是非觀念、同情心以及善良各種複雜情感,也正因此,人類有了掌握支配地球的主權。

根與本,虛與實

隨着日益發展的科學技術,AI技術愈來愈成熟,同時它也一下子在工農業、教育等領域爲自己打出了一片天下。AI爲什麼發展的這麼快?其理由有二:第一,人工智能相比血肉之軀的人類而言有着更高效的工作效率。只需要給予它們最基本的能量,它們便可以廢寢忘食的工作。再者,它們涉及面廣,幾乎涵蓋了人類所有的認知領域,小到家庭生活大到科學研究。這麼看來,人類的優勢微乎其微,但爲何人工智能無法代替人類智慧呢?人工智能歸根結底只是一項技術,一堆數據再不濟的就是一堆廢銅廢鐵,而人類有着情感有着更活躍的思維。

然而,現實卻是慘淡的。

人類似乎正在摒棄自己所擁有的最有價值的根本。

著名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爾遜教授對人工智能下了這樣一個定義:“人工智能是關於知識的學科——怎樣表達知識,使用知識以及獲得知識。而知識是爲人類所擁有的。”由此可見我們並不用擔心人工智能會使得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進而取代人類的地位。

清朝有着摧殘文人才子的八股文科舉考試,現如今有着語數英等諸多科目對於孩子思維的框限。一成不變的教育體系侷限着學生的個性發展。國內大多讀數人以成績的優良定義一個學生,慢慢的孩子也在這種環境下形成一種除了學習其餘一切都是不務正業的錯誤價值觀,可怕的是他們又會將這種思想傳遞給下一代。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學習固然重要,但以知識學業水平定義一個學生就像是以貌取人一般淺陋。對於不懂學習究竟是學什麼的學生而言,這無疑不是一種摧殘,得不償失的,人類不會因此進步,知識不會因此被內化,相反的卻促成了一個思維古板、一舉一動被外界所限制的虛擬人物——他沒有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取而代之的莫不過是一種負面的習慣。

人類似乎總是在利益面前選擇拋棄同情心。關於馬路上的老年人究竟要不要扶這一話題在社會上掀起了不小的爭議。“一女子扶了一位老人卻遭碰瓷”“耄耋老人倒在馬路上半小時內無一人給予幫助”等等。是什麼造就了這種局面的發生?是行人們在利益面前拋棄了自己的善,是上述老人在“天降之財”面前丟了理智。於行人而言,他們或許願意施於幫助但他們害怕了,害怕自己的同情心爲自己招來不必要的麻煩,漸漸地他們便默認了這種自保的想法而選擇閉上耳朵無視自己的所見;於老人而言,這是他們對於中國傳統“尊老愛幼”美德的道德綁架,他們丟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從而促使了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的不幸遭遇。

由於AI強大的功能,人類已開開始放棄思考,而更依賴於AI逐漸忘了人的價值與存在。令人着實擔心的是:一部分人會忘記技術應服務於人而非人被技術奴役,就比如隱私與安全。你是否想過爲什麼總有不知名的電話信息聯繫到你甚至準確無誤地報出了你的各種詳細信息?

人類要做的是發展自己的思維從而創造出更智能的科技使人類再度獲益,達到更有效的成果取得更顯著的進步,但絕不是學習計算機毫無感情的工作、思考。如果一個人拋棄了七情六慾達到“忘我”的境界,大腦時刻計算着事物的利弊比佔,高速運轉如同一臺高配計算機,那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他是個不實在的人,他只是一種知識的血肉載體,會呼吸需要進食。

人因情而特殊,世事因情而不同。人不能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同情心的人的結局終歸的消亡。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