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二

我看王叔遠作文

本文已影響 6.39W人 

王叔遠生於明代,現代,我們管他這行叫“手工藝人”,這略顯文雅氣派;以明代的叫法叫,叫“幹手工的”。

我看王叔遠

想想也是:一個小小的手工人,真正有文化的,像他這樣,能有幾個呢?若果人人如此,那這個社會也會上升一個層次吧。

想想:作爲一個以賣手工藝品爲生的人,王叔遠不可能只有一個作品,魏學洢也說過:“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王叔遠以奇巧著稱,說不定還不止打造了這一個核舟,但爲什麼卻只有這個核舟傳下來呢,不對,不應該說是“傳”,而是“爲後人所知”。

大多數人都會說:這是魏學洢的功勞。緊接着,就開始說起了語文的種種優點等等。而如果從另一個方向上來想,那估計就要讓人打寒顫了。

若說:假如魏學洢偷了個懶,沒有寫《核舟記》這篇文章來描述這個核舟,那王叔遠這一身手藝就“白費”了啊!無論他取材如何廣泛,又如何“以徑寸之木,爲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自己又如何的有文化素養又能如何呢?歷史的樹中一圈圈的年輪會像浪潮一般將他淹沒的。

但結合一下他自己:他與一般的手藝人不同,他有文學素養,能與現代所謂的“知識分子”相處,不希望他能有像吳用一般的智謀,能知道詔安的話去金朝會更加有前途,但他總得知道手工藝人在當時世上的卑微。若要只是“個人愛好”所致,那他爲什麼不去當一個“業餘愛好”呢?恐怕在這背後推他的動力已經不止這些了。

而他自己,去爲了花的事業而去幹葉的工作了。他知道,前方是“滾滾長江東流水”卻還是衝上去。他變成了核舟,載着蘇軾,佛印,黃庭堅等五人流向前方去了,隨着去的,是他內心非手工藝人的志向,去寫着他自己。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